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我的《资治通鉴》读法
发稿时间:2024-06-30 09:06   来源: 绵阳日报

  王晓阳(绵阳)

  说起《资治通鉴》,可能大多数人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大多数人或许都听说过;说陌生,是因为很多人或许并没有全文通读过。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历时19年编纂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1362年的事迹,并收录司马光及历代贤哲评论218篇,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书名为宋神宗所取,他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大书,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取材广泛,引用前人著作322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自成书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学者文人的追捧,点评批注它的人数不胜数。清代学者王鸣盛认为它是:“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近代学者梁启超认为:“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资治通鉴》一书,尤为空前杰作。”

  作为资深读书人,我早已把阅读《资治通鉴》作为自己读书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是过去一直忙于工作,没有找到时间阅读这部大书。我始终认为,这部浩瀚的典籍需要相对完整的时间进行系统阅读,零敲碎打的阅读效果不好。2022年下半年,我终于在退休前后时间稍微多了起来。于是,决定静下心来,全力阅读。跨度三年,历时24个月,终于得以耐心细致地读完全书。不仅有完成重大目标后的心情舒畅,有如释重负之感,而且顿觉内心格外充实,能量满满,有如手机充满了电,汽车加满了油。

  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阅读亦然。现在,把我阅读的一些感受和方法分享给广大读者。

  首先,精心选择版本。版本不好,不仅白读,且易误导。

  我选取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作为主本进行阅读。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历经几代学者校勘,版本精良,点校准确,可信度最高,是许多出版社《资治通鉴》版本的祖本。这个版本分繁体竖排和简体横排两种,繁体竖排共20册,简体横排共12册,繁体本文言感更强,简体本现代人阅读更方便,可能也更节约时间。我阅读的是简体横排本,先求读懂,读第二遍时我可能会选择繁体竖排本,再找语感。

  需要说明的是,读《资治通鉴》的版本不能是只有原文的简本,还必须要有胡三省的音注。可以说,没有胡三省的音注,《资治通鉴》就不完整,或者说不能完整地阅读理解。胡三省是宋元之际的史学家,他的音注是《通鉴》注释中集大成的不朽之作,注文近300万字,几乎与原文相等。胡三省的音注内容很多,概括而言主要有四点:一是注音,当然用的是传统的反切注音法;二是注解释义,补充了很多内容;三是前后连接,注明“见多少卷”“为某事张本”等,给阅读带来极大的方便;四是评论。胡三省校勘精审,不拘名家之说,对《通鉴》的差错或不当之处,直抒己见,据理驳正,撰写成《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附于书后,对以史绍为代表的几种《通鉴》释文的错误逐卷逐条进行辨证。

  同时,为尽可能准确理解《资治通鉴》的原意,我还选取了四种版本的《资治通鉴》进行对比参读。

  第一,选取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共18册,这个版本没有注解注音,只是文白对照,沿用这套“传世经典文白对照”丛书独具匠心的“左面原文,右面译文”的文白对照版式,方便读者对照阅读。书的后面增加了《资治通鉴纪年索引》和《资治通鉴史评索引》两个附录,前者可以快速检索《通鉴》某年所在的具体页码,后者可以集中检索阅读司马光及历代贤哲的精彩史思。

  第二,选取了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本》,共21册,由台湾学者黄锦鋐领衔主持、27位教授合译。这个版本也没有注解注音,通过阅读该版本可以对照大陆与台湾学者对《资治通鉴》字词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翻译,这个版本译文比较考究,白话译文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文之典雅深沉。在版式上,与中华书局文白对照本的左右对照不同,它是白话与原文上下对照。

  第三,选取了2023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共14册。这个版本是张大可教授历时数十年对《资治通鉴》进行全本注释的成果,这可能是目前现代版本中注释最详细的一个版本,注释的文字远超原文。张大可吸收了胡三省注本的优秀内容,又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除对传统字音、字义、人物、地理、职官、历史掌故诸项注释外,还增设了文前导读、大事提要、段意概括、点评等,帮助读者理解内容。这套书一版限量印刷3000套,各大平台早已售罄。当我阅读结束时,也就是今年6月份,张大可教授的《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四,选取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柏杨白话本》,共36册。这个版本过去有万卷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都是36册,但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质量最高。柏杨是台湾著名作家,20世纪80年代,柏杨用独特的语言,以一己之力,将《资治通鉴》全书翻译为白话文,使得原本较为晦涩难解的文字,变得平易可读。柏杨版本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地名今注,地名之后夹注今地名,并亲手绘制地图;二是官名今译,使用现代官名,夹注原称,使读者知道古代官名的权力地位;三是发表评论,《通鉴》有“臣光曰”,《柏杨版资治通鉴》有“柏杨曰”,柏杨以现代人的观点,分析历史成败因果,虽不乏偏颇,但也多有启发。

  此外,我还准备了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放在案头,以备遭遇生僻难懂的字时查阅。

  其次,不动纸笔不读书。阅读之时,在读懂原文意思后,我拿起笔来,直接在书上对疑难字词句进行注释,以方便下次阅读。同时,对感兴趣的人和事进行点评,发表自己的感想,留下阅读的印迹和成果。也许某一天,这些注释和点评会成为引发我写某篇文章或书稿的线索。

  读完《资治通鉴》全书后,我清理阅读成果,才发现数量惊人。总共阅读了五种版本,一本字典,阅读了101册、53429页、5026.4万字。甚至自己都不敢相信,竟完成了这么艰巨的一个阅读任务。

  通过参读几种版本,我得出一个感受。中国文言文不仅在对话和书写上,而且在认识世界和宇宙中具有简约精准之美,这恰恰是白话文所欠缺的。因而,对古典著作的白话翻译只能是一座桥梁,意在让现代读者能通过这一桥梁而接近原典。但是,作为读者,我们不能只读白话文而不读原典,只停留在桥梁上。那样,我们就达不到彼岸,就无法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古典著作之精髓。(作者系资深媒体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