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三尺“戏子”一介书生——“巴蜀鬼才”魏明伦和他的剧作
发稿时间:2024-06-30 09:05   来源: 绵阳日报

  □严泽铣(绵阳)

  一位剧作大家走了!5月28日18时,四川卫视播放一条消息:痛悼著名戏剧作家魏明伦去世。我的心情像唐代元稹的诗句“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悲凉极了!

  魏明伦,人称“戏妖”“戏状元”“巴蜀鬼才”,1941年出生在四川内江,只读过初小,9岁便粉墨登台,艺名九龄童。他全靠自学成才、知识广博、功底深厚、才华横溢、思想敏锐,自称“三尺‘戏子’,一介书生”。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年一戏、一戏一招,先后创作川剧《静夜思》《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岁岁重阳》《潘金莲》《夕照祁山》等剧目;其中《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荣获全国剧本创作奖,并搬上了银幕;其他剧目也受到广大观众和文艺界的好评。

  我读魏明伦的戏剧,有以下学习心得:他坚持创新。魏明伦创作,不以题材取胜,很多是古人和前人写过的故事,一经他再创作,人物形象出了新、思想内涵挖掘深,质量大为提升,别具风采。例如川剧《易胆大》,他笔下的梨园怪杰易胆大,在性格特征中,恣肆佯狂的外表、包裹一副侠义肝胆;在嬉皮笑脸的背后,隐藏着满腹心酸,使得全剧充满“麻、辣、烫”,别具一格。又如川剧《巴山秀才》,他是根据清末发生在四川东乡一件真实冤案创作的。早在民国初年就有条纲戏《剿东乡》上演。以前秦腔也写过这一题材。魏明伦别开生面,塑造了孟登科这一秀才形象,很有特色。从醉心功名、埋头“八股”到断绝仕途;从胆小怕事、明哲保身到仗义鸣冤、挺身告状;从行为迂腐、思想糊涂到逐渐觉醒,成为朝廷“叛逆”,层次清楚,细致入微,令人叫绝。这些丰富、生动的情节,大大吸引了观众,成功塑造了秀才这一人物,使戏的思想内容、审美价值大为提高,成为“绝唱”。这说明,只有创新,才能提高戏剧质量,成为精品。

  在艺术上处理为悲剧性和喜剧性的融合。我以为,这是塑造人物的重要一招,要学习魏明伦。在《巴山秀才》剧中,孟登科本来是个悲剧人物,却设计了许多喜剧情节,令人发笑,转而思索,提高质量。例如,在饥民遍布的衙门前,孟登科却劝饥民少安毋躁、不必求赈,待他中考当官之后再开仓放粮。这严酷的现实和渺茫的幻想,何等不协调,秀才的不识时务,观众为之大笑。如,这位穷秀才,告状到权贵恒宝面前。恒宝读了错别字,秀才再三纠正,还说:“头可断、血可流,别字不可不纠”。死到临头,还如此诚实可爱,却又迂腐、固执可笑,性格描写实在独到。孟登科是具有喜剧的悲剧人物,而易胆大却又是具有悲剧的喜剧人物,这种悲喜融合的手法,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提高了戏剧质量。

  传统技法和现代手法的结合。大家都知道,川剧的“变脸”和“帮腔”是一大亮点,魏明伦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在《巴山秀才》剧里,孙雨田谎报“民变”,点燃旗门炮时,掩袖变脸,一张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脸变成一副狡诈、狰狞的嘴脸,十分切题。魏明伦处理“帮腔”也很及时、到位,效果甚好,有许多神来之笔。

  重视哲理思考,提高思想深度。他的剧作,总是不满足精致的观赏性,而是力求充满思辨色彩,加强哲理思考。让观众领悟人生的真谛,爱戏不单是娱乐,而要受到教育。

  打破陈观,重视开放的戏剧观。值得一提的是魏明伦用荒诞的手法写出《潘金莲》,这是一出荒诞剧,为潘金莲翻案。“满纸荒唐话、一把辛酸泪”,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他把中外古今人物集中一戏,大量穿插、始终贯穿、内外交流,写成川剧《潘金莲》,学术界争论不休,其中老剧作家吴视光专门著文《为什么不能给潘金莲翻案》,表示支持。

  而今,魏明伦“走了”,他的那些作品存放在自贡市“魏明伦戏剧馆”中,永垂不朽、名满华夏。我知道“魏明伦”这个名字,是1976年春。那年,我有幸参加全省戏剧会演大会,学习剧评。大会传阅魏明伦的大作《炮火连天》,我也拜读。这之后,他进展很快,佳作频出,全国出名。斯人已去,我们都应学习他的创作精神,艺术造诣,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