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至16日,“2024QQ音乐巅峰音乐节·绵阳站”在绵阳小枧湿地公园举行,24组知名音乐人及多组本地名气乐队的倾情演出,吸引了省内外各地2万余名音乐迷。
音乐节期间,绵阳数十个非遗项目在现场展示。“非遗+音乐”的全新组合,为文化消费赋予全新的内涵。
近年来,绵阳通过“文化+”模式,全面激活文化消费活力与文化市场潜能,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引导文化消费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推动文化消费市场发展。
精品文艺赋能 激活演艺消费大市场
6月21日至23日,绵阳原创音乐剧《将进酒》在江苏省苏州市苏州湾大剧院演出。这是该剧在国内巡演的第15个城市。
近年来,绵阳大力推进原创舞台文艺精品工程,创作了音乐剧《将进酒》、多媒体儿童剧《哪吒》、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舞蹈诗剧《月明之处是吾乡》、诗舞剧《李白归来》等舞台精品,通过主题演出、公益巡演等形式与市民见面。
在打造本土原创文艺精品的同时,将优质文化产品“引进来”。在剧场演出方面,绵州大剧院、虹苑剧场改造完成后,到目前举办营业性演出55场,超过去年同期2倍,让绵阳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端舞台文艺精品。在大型营业性演出方面,已形成南河体育中心、小枧城市生态公园、九洲体育馆、科发会展中心室外展场4处大型演出场地的分布格局,5月18日晚“红花郎之夜”2024绵阳站演唱会吸引2万余名观众;6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2024QQ音乐巅峰音乐节·绵阳站”吸引各地2。6万名音乐迷。
开展文化传播,推动绵阳文化“走出去”。原创音乐剧《将进酒》去年首演后,到目前已经在国内巡演超过70场;原创多媒体儿童剧《哪吒》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巡演约230场;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在国内演出近20场。2024年上半年,全市原创剧目已签约国内城市巡演110场,其中原创音乐剧《将进酒》34场、诗舞剧《李白归来》19场、多媒体儿童剧《哪吒》50场、诗词国乐盛典《归来明月》8场。
传统文化支撑 打造文化生活新场景
6月15日至16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绵阳宣传展示活动在科学家公园举行。
在两天的时间里,近60个特色非遗项目分为四大主题展区,通过展示展销、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一批非遗特色美食、传统手工艺作品、文创产品由此走进千家万户。
怎样推动传统文化为消费赋能?近年来,绵阳大力推行“传统文化+”的模式,通过阵地建设、主题活动、互动体验、文创研发等方式,增加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推动传统文化产品走进百姓大众的日常生活。
融合创新,探索传统文化生活新场景。鼓励全市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以工坊、传习所、体验馆等为阵地举办研学活动,将传统文化植入“绵品出川”、绵阳“文化三推”、文化产业街区等,让更多人感受绵阳文化魅力。同时,将传统文化体验项目植入特色村寨、精品民宿、特色景区等文旅消费场景,丰富文化消费载体与形式,刺激文化消费。三台木刻非遗工坊着力打造传统特色与时代创新融合的木刻传习工坊,成为潼川古城景区网红打卡首选地,2023年累计接待研学体验游客2万余人次。
活动推广,拓展传统文化消费新空间。全市各地开展非遗集市、非遗年货节、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非遗进超市、非遗进酒店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展示展销,采用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拉近传统文化与市民生活的距离。2023年全市共有非遗相关产业企业63家、电商店铺122个,年总产值达7.29亿元。
多元业态融合 释放电影市场新活力
前不久,“创新领航冲出重围”2024全国优秀影院经理训练营在绵阳举行,来自国内12个省市的60名影院经理、院线高管及影院投资人共聚一堂,探讨影院经营管理与未来市场趋势。活动期间,“影院+文化生态圈”更是成了众多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
电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影迷的选择更加多元。绵阳在精细化布局电影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影院+”模式下的跨界融合经营。如中环影城率先尝试,从“电影+咖啡”开始,逐步扩展到健身、书咖、餐饮、艺术展览等领域。到目前,绵阳的多家影城都先后引入不同类型的业务,其中万达影城涪城店、中环影城、太平洋终极银幕、恒大嘉凯影城等引进不同门类的演出项目,在消费者中产生很大影响。这些“非票”业态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影院经营内容,为观众带来更加多样化的娱乐体验,也从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电影消费。
一组数据显示,2023年绵阳影院票房收入2。02亿元,在省内仅次于成都。票房排名前十的影院中,万达影城涪城店稳居首位,其余9家影院的票房差距不大,这正是差异化竞争带来市场分散化特点形成的。
业内人士分析,从票房数据上看,今年绵阳电影市场面对的挑战与变化不小,但整体上依然保持活力与潜力。随着影城在经营策略、服务质量、跨业经营等方面不断创新提升,将进一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带来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这也是绵阳电影市场的信心所在。(记者 张登军)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