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更早前召开的四川“新春第一会”提出,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步伐,扎实推动我省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智改数转”是今年被频频提及的热词。
近年来,绵阳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突出位置,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一系列动作下,绵阳这座科技之城的发展动能正不断迸发。
科研院所成为创新“助推器”
几乎从零开始,仅用两年时间,绵阳的机器人产业便发展为当地新兴产业的名片。这种蓬勃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
近日,在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四川福德机器人厂区,该公司创始人胡天链正蹲着研究悬吊在一旁的仿真机器人:“我们要把它的‘小脑’和‘运动神经’结合起来,让它能够行动自如。”
随后,胡天链在电脑上输入一串代码,仿真机器人大腿开始前后左右摆动,十分灵活。“要模仿人类行走,就需要将人类1秒能做的动作拆分成100个,所以它每百分之一秒就会有1个动作。”胡天链介绍,1秒的连续运算和100次的调整拆分必须精确,才能让它走路自然平稳。
该公司研发团队约三分之一的成员来自西南科技大学。“现在不仅有西科大的学生在这儿实习,学校的老师时常也会过来交流。”胡天链说,得益于创新引领,今年1—4月,四川福德机器人产值增长超60%。
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集聚了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技资源,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2022年2月起,绵阳市推行科技助理制度,从西南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遴选科技助理,全职参与科技创新管理与服务工作。而后,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西南科技大学等65家单位共同发起并成立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西南科技大学则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组建了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两个机构成员单位既有高校院所,也有产业龙头企业,为更多像四川福德机器人这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培养人才和储备力量。
助力中小企业推进“智改数转”
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于2021年通过转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成果,推出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产品,打破国外产品垄断。2023年,该公司更是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用回旋加速器生产基地。
中小企业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着力点,要想拥抱新质生产力,“智改数转”便是解法之一。但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不愿转”,对此,绵阳精准施策,打出“组合拳”。
当地聘请专业机构为近500家企业进行深度诊断,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专项报告,梳理出在研发设计、生产环节、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智改数转”要点,为精准施策提供参考;举行“智改数转”专题培训会,让龙头企业分享“智改数转”经验,并以产业链为主,分行业、分类型组织培训活动,以此提升企业数字化素养和技能水平。此外,绵阳金融机构还推出“绵州智数e贷”“智改数转通”等金融产品,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智改数转”资金压力。下一步,绵阳科技城将打造科技城制造业“智改数转”融合促进中心,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此外,当地着力加快产业集群式发展,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智改数转”。例如,绵阳龙头企业长虹通过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等多项产品和技术,创造了中国第一批“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成功推动实现产业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带着丰富经验,长虹通过产业链赋能上下游企业,服务了3000余家企业,形成服务外溢能力,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付江)
(原载2024年5月28日《四川日报》)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