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感受羌族文化、体验非遗魅力、品尝特色小吃……
川渝记者沉浸式感受绵阳魅力
在安州馆的漆扇体验摊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兴致勃勃亲手做扇子,感受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图为重庆市民体验漆扇制作。
5月31日上午,刚参加完绵阳市“文化三推”活动重庆行城市文旅资源推介会的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刚再次“刷新”了对绵阳的印象。
绵阳文旅展示区、“熊猫馆”(安州主题馆)、李白文化长廊、“最”长虹创新馆、涪江流域综合馆、5·12地震科普教育馆……当天,来自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媒体联盟的10余名记者走进绵阳市“文化三推”活动重庆行各个展馆,沉浸式感受绵阳的独特文化魅力。
刚步入绵阳文旅展示区,映入眼帘的就是羌族草编展台,栩栩如生的团扇、鸡、龙……“材料采用羌山自然生长的棕榈叶,采摘后,经过筛选、清洗、蒸煮、晾晒等工艺处理后,再搓、揉、捆扎、打结、缝制等手法进行精心编织。”羌族草编展台负责人介绍,作为北川羌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作品可以作为收藏品保存,也可以作为装饰品美化生活空间。
“之前去过北川,但没有深刻了解那里的文化特色,今天感到很惊喜。”在羌族草编展台负责人的指点下,重庆市潼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文静一边摆弄着手中的棕榈树叶,一边说道。
走在熙熙攘攘的展区里,品尝美食也是必须的。“感觉像是盐蛋与皮蛋的组合,口味很独特。”刘文静在细细品尝了安州区美食特产“张包蛋”以后,果断购买了一些带回去给家人品尝。
在不远处的“李白诗意绣”展台上,更是吸引了不少记者驻足。德阳日报记者刘倩拿着双面绣熊猫挂件爱不释手。“类似的蜀绣德阳也有,能够感受到两地文化是相通的。”从西南科技大学毕业的刘倩对绵阳感情很深刻,她难掩激动之情,“绵阳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次逛展就如回到家乡一样,一切都感到很亲切。”
广元日报记者管寒冰也从“李白诗意绣”展台中感受到了涪江流域地域文化的相通性。“这种蜀绣与李白诗歌文化结合的方式特别新颖,让我想到广元小有名气的麻柳刺绣这一非遗传承技术。”
涪江流域媒体联盟的记者们穿梭在各类展馆之间,感受着绵阳文化的独特魅力。鑫田粮艺、扎染技艺、绵州面塑、绵阳两弹城微型博物馆等绵阳特色展台悉数亮相,让记者们充分了解绵阳文旅文创文物的博大精深。
探展结束后,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媒体联盟的记者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采访,将通过镜头、平台记录下绵阳的点点滴滴,传递绵阳之美,吸引更多人来绵阳旅游。
(记者 彭紫薇 安峥 任明勇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