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
筑牢地灾防治“生命线”!绵阳“防、治、避”多管齐下与时间赛跑
发稿时间:2024-05-31 10:29   来源: 绵阳新闻网

  5月28日,一场大雨,平武县木座藏族乡黑水沟的水涨了不少,伴着哗哗的溪流声,地灾监测员康显平又出发了。到新建的地灾拦挡坝上游几公里转转,是他每天的“必修课”,看看沟里有没有断流、浑浊等情况。

  “潜伏”在千壑万谷的地质灾害既隐蔽又易突发,沿线受山洪地灾威胁的群众正加紧避险搬迁。与此同时,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地质灾害集中整治也正在各地加快推进,绵阳市通过“防、治、避”多管齐下,与时间赛跑,加快筑牢地灾防治“生命线”。

  

5.jpg

 

  地灾拦挡坝

  防:

  “喊醒叫应”跨省联动

  往黑水沟上游出发没多远,康显平就接到市地灾自动预警电话,提示黑水沟上游将有一次明显降雨,需要加强巡查,特别强调要根据雨情险情果断通知群众避让转移,康显平回了声“收到”,又按提示回拨了“1”。

  “连续拨打三次,如果都没收到,会有人工打过来。”在“喊醒叫应”机制下,作为暴风雨中的逆行者,一线的地灾监测员“吹哨人”作用十分关键。

  康显平在自己负责的隐患点19户村民群里立马连发了三次紧急消息后,又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通知人做好避让准备,“遇到晚上紧急,还要敲锣。”

  “以往是‘逐级叫应’,层层责任落实到人,现在预警信息传递更‘扁平’,县乡收到的同时,也直接传到隐患点监测员,效率也更高。”平武县自然资源局地灾防治股股长王明明说。

  

1.jpg

 

  木座藏族乡乡长接受采访

  快速的“叫”与“应”背后,是地灾防治手段的不断升级。黑水沟上游十多公里,大山背面就是甘肃省文县的铁楼藏族乡和丹堡镇,木座藏族乡乡长罗英塔告诉记者,前些年很少往来的几个乡镇,最近两年建立起跨省气象地灾联动机制,“一有预警,相互转告,形成联动。”

  市自然资源部门还在抓紧和多部门联动,探索更多防御打法,“不久的将来,任何人一到地灾预警覆盖区,手机都能收到紧急提示避险信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灾防治科科长刘宏扬告诉记者。

  治:

  加快推进地灾治理

  既要防,也要治。

  黑水沟流经和平村上游1公里处,一块直径超15米,宽度过4米的巨石横于沟内。它是前年沟里山洪带来的“不速之客”。

  

2.jpg

 

  下游几百米就是乡小学、卫生院和场镇,如果这样的巨物顺着泥石流滚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去年开始,黑水沟实施了力度空前的工程治理,用钢筋混凝土铸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下宽33米,高15米的拦挡坝,坝体中间有36个水槽排水。沿途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处沉降监测桩,时刻监测坝体动态。大坝上游的原始森林里还加装了雨量监测剂和位移报警器。

  

3.jpg

 

  “数据达到警戒值,就会通过广播通知,下游人员及时转移,后台终端也能掌握。”罗英塔说,如今在黑水沟上游几公里,二期工程也正加快实施。

  像黑水沟这样的地灾治理工程,绵阳市还兴建了多处。2024年以来,绵阳市启动实施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地质灾害集中整治,截至目前,共开展地灾治理排危项目147个,覆盖13个县(市、区)、园区,涉及75个乡镇、125个村,其中123个地质灾害整治工程正在加快推进。通过大规模的地灾工程治理,提升防治能力。

  避:

  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对于长期受山洪地灾威胁的群众,避险搬迁是从源头防范化解地灾隐患风险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以平武为例,通过前期“拉网式”摸排,截至2023年底,当地排查出山洪危险区298个,地灾隐患点527处。当地计划通过5年时间搬迁4881户,其中国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2500户。

  “我们为群众算了‘三笔账’:经济账、安全账、长远账。”平武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谢文雄说,今年还获得增发国债资金,加上县上匹配的资金,紧迫户的搬迁补助每户有15万元,能覆盖大部分建房成本。如果还需要资金,可到农商行借钱,有贴息贷款补助政策,两年不要利息、两年付一半利息。

  “我市搬迁安置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安置、货币化安置、分散安置和其他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用集中安置、货币化安置,平武等地还以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业为支撑,统筹就学、就医和就业问题,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光德介绍。

  (涪江观察记者 兰建春 王何力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