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绵阳科技创新综述
发稿时间:2024-05-28 08:35   来源: 绵阳日报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绵阳科技创新综述

  绵阳科技城新区园艺街与九洲大道交会处,说着一口四川方言的机器人化身交通引导员,倡导市民文明出行。

  (视觉绵阳资料图片)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出发,意味着在技术追赶中,中国企业能研发出弯道超车的优势产品。

  2023年12月,随着一声声清脆嘹亮的鸣笛声,搭载着“绵阳造”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的货车从绵阳经开区缓缓驶出,发运至非洲肯尼亚的内罗毕西部医院。这也是“绵阳造”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首次走向海外市场。

  科技创新是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的关键。观察绵阳高质量发展的轨迹,科技创新始终是极为重要的视角。

  在全国创新版图中标注下全新坐标:2023年,绵阳位列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50强第17位,两年提升24位、是全国进位最快的城市,获评全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

  锚定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绵阳劈波斩浪,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五市战略”,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经济总量跃上4000亿台阶。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让更多科技创新迸发涌流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这是“放手”发展当下、“放眼”蓄势未来的绵阳谋划——

  重庆大学创新团队在“云”上与绵阳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型企业迎来了更多合作机遇。重庆大学等离子与智慧能源团队相关负责人李珂告诉记者:“入驻‘云上大学城’创新港以来,已与绵阳6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汇聚高端资源,打造科技创新“大市场”。绵阳将眼光锁定在全球范围,跳出闭门转化的“思维圈”,建设“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加速推动全国全球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通过“云端”汇聚科技城。

  打造服务四川、辐射西南、联通国际的科技资源聚集中心,一张创新网已在全国铺开。中科大、哈工大、重庆大学等26所知名高校、29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入驻“云上大学城”,电子科技大学团队研制的管道检测机器人、复旦大学团队开发的蛋白酶复合材料等多项成果已实现市场化应用。

  这是科技成果转化从“书架”到“货架”的绵阳速度——

  精准对接需求,打通供需两端“中梗阻”。绵阳打破制度“藩篱”,创新实施“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制度,聘请16名院士担任“科技顾问”,从在绵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中分四批次遴选89名科技工作者担任“科技助理”,找准畅通科技创新供需两端结合点、关联点、切入点,唤醒绵阳“沉睡”科技资源。截至2023年底,科技助理遴选收集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730余项、完成对接420余项。

  深化院地协同,实现创新成果“快转化”。绵阳打破院地“两张皮”,常态化组织骨干企业逐户走访在绵科研院所,探索“技术+团队+股权”捆绑式科技成果整体转化模式,推动企业、院所、高校紧密合作。绵阳市中心医院将中物院自主研发的核素——镥,运用到癌症配体治疗中,形成了从院所研发、生产到医院应用的闭合链条。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为生产力增添科技内涵

  时间回拨到4月初,位于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园的一家企业分享了一个好消息,由他们拿下的国内首台(套)智能行李搬运机器人订单,将于8月上线重庆大型枢纽机场。

  “它能识别6平方米范围内的行李,识别数量在40件左右,识别时间小于2秒,而人工识别以及反馈这些信息至少要3至5分钟,每小时可执行350到400件行李的抓取、搬运。”四川敬科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飞雨介绍。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这是在更多前沿领域的“换道超车”。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省发展需要,发挥绵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优势,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从人工智能产业切入,能看到绵阳抓发展的韧性与后劲。绵阳以制造业“智改数转”为切入口,紧紧围绕人工智能这一全省“1号创新工程”,加快推动产业培育,初步实现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产业链全覆盖,深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各环节的融合应用。

  速度背后,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4月8日,绵阳市委主要领导召开专题会,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谋划,明确方向目标,明晰思路举措,组建工作专班,加快推动绵阳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11天后,绵阳以长虹集团为理事长单位,成立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吸纳65家代表企业强强联合、抱团发展;

  4月28日,绵阳依托西南科技大学,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知名企业正式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进一步推动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开启新征程,迈入新阶段。

  让科技创新成为撬动新事物的杠杆。绵阳从研发到应用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已建成国家空管监视与通信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智能交通大数据融合分析与决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人工智能领域国、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多层次创新平台已集聚成势。

  以培育新产业为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4月19日,涪江实验室发布2023年绵阳市核医学科技进展,裂变钼-99生产平台完成首次热调、自主化无载体镥-177供给规模突破200居里、国产镥-177氧奥曲肽注射液完成首批临床试验……16项原创性突破成果,向外界展示了其把握“顶天立地”科研定位的超强生命力和创新力。

  原始创新和突破卡脖子的科技成果转化,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一个个新赛道。在核医学产业,绵阳已构建起研发、生产到应用首尾相连的闭环链条。在研发上,绵阳成立涪江实验室,构建核医学全过程创新链。在生产上,绵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围绕核素及靶向药物、放射性药物配送物流、核医疗诊疗设备等方向招引培育企业。

  从一个实验室,到一条创新链,再到一个园区,绵阳核医学产业的发展之路,折射出了绵阳的创新思路——把科技“富矿”,转化为产业“新动能”。

  开辟新赛道。绵阳立足科创优势与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新型显示、光伏储能、磁性材料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在绵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建立先进技术研究院、航空动力科创中心、光子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塑造新优势。绵阳从人才、载体、金融、服务多个维度优化创新生态,推出“园区十条”“人才十条”“金融十条”“科创十条”,设立首支专门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政府引导“创投基金”,聚力打造“科创+人才+金融”的创新生态圈,从而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增强新动能。随着自主性、原创性改革的破题,绵阳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向而行。科技与经济结合,加速带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全市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00家、总数达838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00余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700亿元。

  创新创造一切,一切皆可创新。绵阳以创新为引领,靠用心换取成效,拼出发展新天地,创新、拼搏、实干、进取让中国(绵阳)科技城在全国创新版图上熠熠生辉。

  (记者 郭若雪)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