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绵阳市博物馆里藏着的“龙”
发稿时间:2024-05-19 08:35   来源: 绵阳日报

明代绿釉龙纹圆形瓦当


  在绵阳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不少都与龙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东汉摇钱树、神兽黑漆古铜镜、龙纹边沿画像砖、宋三彩陶龙等。

  

东汉摇钱树上的龙

  东汉摇钱树

  在市博物馆二楼的“富乐梦想——绵阳摇钱树陈列”中,展出了绵阳本地及国内其他地方出土的摇钱树,位于展厅正中的那株东汉摇钱树,就有龙的装饰。

  这株摇钱树1990年出土于绵阳何家山2号墓,树高1。98米,由基座、树干、枝叶共29种部件连接扣挂而成,是国内保存完整的摇钱树中最高大、工艺最复杂、内容最丰富的一株,1996年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同时被收录入《中国文物精华》图录。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绵阳东汉摇钱树名列其中。

  在这株摇钱树的树干上,铸有五对飞龙,分别在树干两侧,龙长约6厘米,均昂首向上,神态逼真。在摇钱树的第四层树叶,也有飞龙挂件,龙头回望,龙口与龙身相衔,龙身由凤鸟、钱币及其它寓意吉祥的动物、植物装饰。龙头与站在龙尾飞舞的凤鸟遥首相望。

神兽黑漆古铜镜

  神兽黑漆古铜镜

  在市博物馆展厅,陈列了一件1996年出土于游仙区白蝉乡朱家梁子1号崖墓中的神兽黑漆古铜镜。这件铜镜直径9。58厘米,厚1。03厘米,缘厚0。7厘米。铜镜呈圆形,中心有一圆钮座,钮座外装饰了一圈神兽纹,左龙右虎,张口露齿,好像在相互对峙,二兽的尾部以隶书“青羊”二字铭文。外区一圈为短直线纹,缘上两周纹饰,内为锯齿纹,外为双线波折纹。

  龙、虎作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代表着祥瑞之兆,汉人常使用其作为物品装饰。东汉时期随着谶纬学说的盛行,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信仰更加充满了神秘色彩,成为人们辟邪及表现阴阳的专用图案。汉代时铜镜铭文地位逐渐提高,并且铭文种类繁多,除官方制造的“尚方”铭外,还出现了如纪年铭、纪地铭、纪氏铭等私人铸镜的镜铭。关于此铜镜镜背二字铭文含义,国内着名考古学家王仲殊先生认为,“青羊”二字即为制镜工匠的名号。

龙纹边沿画像砖

  东汉龙纹边沿画像砖

  在市博物馆,还陈列了龙纹边沿画像砖、宋三彩陶龙、龙纹瓦当、龙纹滴水等文物。

  龙纹边沿画像砖是从民间征集而来,其年代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画像砖的龙纹线条简略,却精准地勾勒出一条正在遨游的龙的姿态。为了便于参观者直观认识,还特意陈列了一件拓片。在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中,龙常被用于帝王的陵寝或达官贵族的墓葬中,主要用于装饰。同时,因龙锁蕴含的寓意及龙的勇猛威武外形,而被用于镇墓,保护墓主人不受侵扰。

  在市博物馆一楼展厅的阁楼,还陈列了一件宋三彩陶龙。这件陶龙为4足,前双足站立,后双足与尾部坐立,曲颈平头,全身施绿色陶衣。与馆藏的其他龙相比,这件宋三彩陶龙并没有磅礴的气势,显得温和质朴。在唐代时期,唐三彩文物主要集中在贵族墓葬中。到了宋代时,宋三彩日益普及,在巴蜀地区出土类似文物最多,普通百姓墓葬中也有宋三彩出土。(记者 张登军 张瀚巍 文/图)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