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第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上,涪城特校听力障碍儿童表演的《心鼓》
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以“礼赞生命共享芬芳”为主题的四川省第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中,他们成为“主角”——舞台上,灯光闪烁。62名绵阳代表团参展参演人员用艺术的翅膀跨越生活的障碍,证明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舞台外,生命璀璨。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艺术中绽放生命的光芒,展现绵阳残疾人乐观向上、拼搏有为的精神风貌。
通过文化开启残疾人的心智,正是残疾人文化的责任所在。近年来,绵阳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赋能、以“文”兴业,着力构建多元平台,提供精准文化服务,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角,带上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记者 彭紫薇 杨方彧 文/图
逐梦前行
残疾人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10月30日,在南充市木偶大剧院的舞台上,从黑暗中亮起的一束追光打在了视障人郭梦漪的身上,在高铁站无意间冲撞路人、摔坏他人手机、撞倒水果摊……随着一系列冲突剧情,台下观众的心情随之变化起伏。
作为《谢谢你们将我看见》的主创人员,郭梦漪自登上舞台起,那束光就一直照在她心中。“这束光是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下,郭梦漪描述着心中期待的社会氛围,“我们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但希望这个世界能看见我们。”
郭梦漪的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围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残疾预防日、残疾人文化周活动等涉残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绵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残疾人文艺演出和作品展示,组织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参与其中,在全社会营造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残疾人也不再满足于坐在舞台下当观众,也希望登上舞台唱起来、跳起来,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以来,绵阳市参与文体活动的残疾人达4万余人次。
“参加文体活动越来越频繁,说明残疾人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开始把文化艺术追求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自身文化造血能力的增强,声乐类《记得》《追寻》、舞蹈类《心鼓》、器乐类《葡萄熟了》、语言类《谢谢你们将我看见》、书法类《沁园春·雪》、美术类《壮丽河山》、工艺品类《和谐》、摄影类《彩云之南》《雪域高原》等一大批文艺作品,从省第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中脱颖而出,这是残疾人成为主角的“成就”,更是生命在逆境面前的“胜利”。
精准服务
残疾人“文化餐桌”日益丰富
在10月29日晚举行的省第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心鼓》第4个登上舞台。随着音乐响起,隆隆的鼓声和整齐划一的跺脚声响彻剧院,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来自涪城特校的23个听力障碍孩子,虽然置身舞台现场,但他们只能依靠老师们的手势和肢体动作来辨别节奏,就像节目名《心鼓》,孩子们敲出了自己的心声。
《心鼓》讲述了一群来自羌族地区的听障孩子,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孩子们装上了人工耳蜗,第一次听到了鸟鸣鸡啼,第一次听到了阿妈呼唤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听到了羌鼓声声……
舞台上的故事,在绵阳并非个例。在盐亭,40多岁的视障人士任永杰走进电影院,“这是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电影。无障碍电影观影活动,更像是一座桥梁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更多精准服务举措,让文化生活更加无障碍。根据不同类别、等级残疾人的需求差异,绵阳创新思路开展残疾人家庭“五个一”文化项目,为有需求的重度困难残疾人家庭统一订阅《三月风》杂志,每年惠及残疾人家庭超过2500余户;投入40余万元改造更新市图书馆盲人阅览室,配备无障碍助阅设施设备;常态化开展“盲人观影”“盲人阅读分享”等主题活动。
“文化餐桌”的日益丰富,让广大残疾人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深度参与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绘画等领域,在刺绣、剪纸、陶艺制作等民间艺术方面自创一番天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精准文化服务下自由翱翔于文艺的海洋,实现个人价值。
可感可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在省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同期举办的西部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上,北川羌族草编代表性传承人王兴碧在绵阳代表团展馆内展示草编技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草编龙、螳螂、蜜蜂等作品从她的手中诞生,与市民游客相见。同一时间,一曲来自老狼萨克斯艺术团的《北国之春》在绵阳安州区白水湖畔奏响,吸引了150余名残疾人朋友。
优质文化资源,既要走出去,更要走向基层。着力于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绵阳利用市残疾人文化艺术节、省残疾人文化艺术团来绵演出、川渝地区举办各类比赛等时机,选送残疾人参加比赛,以赛促训,主动对接市文联、市文广旅局等相关部门,向市级艺术类组织推荐优秀残疾人20余人,为残疾人文化艺术创作和发展注入活力。
“两手抓”带来的影响力显而易见——肢体残疾人李贫入选2022年全球华人摄影十杰;盲人女孩熊翎好顺利获得钢琴十级证书;盲文女作家郭梦漪5年时间内创作6部小说;肢体残疾人牛钰出版《黑暗里的星星》;肢体残疾人代国宏入选四川残疾人励志报告团等先进典型……
变化也发生在特殊教育学校。涪城区特校将艺术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陶艺课学习,制作出“冰墩墩”“雪容融”等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依托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绵阳通过校际交流学习、举办文艺演出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发现具有文艺天赋的残疾人学生,让越来越多特殊儿童也拥有出彩机会。
残疾人事业被称为“春天的事业”,不喧哗,自有声。绵阳正用行动证明,残疾人同样可以让生命绽放美丽、散发光芒,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人生。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