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风吹桑麻绿,又到一年养蚕季。近日,记者驾车驶入三台县景福镇和谐村,成片的桑园在阳光下泛着绿波,三三两两的蚕农穿梭在桑林间采摘桑叶。在宽阔的蚕房里,几列整齐铺陈在地面的蚕宝宝正在桑叶上进食,不时传来“沙沙”咀嚼声。
蚕宝宝为什么养在地上?军桑家庭农场主人李元军给出记者这样的解释:“小蚕头眠二眠后,在三眠时期开始从蚕匾移到地面养殖,叫地蚕。有别于传统的架子蚕养殖方式,地蚕养殖更方便控温和病害防治管理,人工成本更低、产量也更高。”
地蚕养殖如何控温?“用空调给蚕宝宝控温。”景福镇农服中心农技人员文捷指着蚕房一角的空调告诉记者,夏季养蚕蚕房要通风,当温度达到30℃左右时,要及时控温控湿,适宜的蚕生长环境温度最好控制在25℃至28℃之间,湿度控制在75%至85%之间。
说话间,几名蚕农背着刚刚采摘回来的桑叶走进操作间,倾倒出来晾干水分后开动机器轧碎。说起地蚕养殖方式,蚕农杨菊英连声说:“撇脱(简单)得很,省时又省力。”以前架子养蚕,蚕进入四眠期进食量大,半夜三更都要起来给蚕加桑叶,中途还要换蚕匾、清理蚕砂。“现在安上了轨道车,直接站在轨道车将干净的桑叶撒在地面投喂,方便。”杨菊英笑眯眯地说。
从架子蚕到地蚕养殖,蚕宝宝睡地铺、吹空调、住单间,在景福镇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下,在外打工多年的李元军返乡创业,并不断摸索科学养蚕的方法,也在养蚕致富的路上“茧”出了好日子,“再过半个多月,等这批春蚕‘上树’结茧,按照现在生茧每公斤60元的市场价格,预计收入40多万元。”李元军说。
蚕桑产业是三台传统的优势产业。据统计,2023年,全县继续稳定桑园面积2.2万亩,发放蚕种2.244万张,产茧89.1万余公斤,平均每张蚕种单产达39.7公斤,收购价格最高达67元/公斤,实现产值5536.5万元;带动农户3100余户,养蚕农户户均增收1.9万余元。(张辉 记者 李春梅 王何力)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