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国(江油)
由于家境贫寒,父母去世没给我和妹妹留下物质财富。然而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勤劳、善良、正直的品质,特别是母亲的“金钱观”,使我终身受益,念念不忘。
1957年,我家从三台迁到平武县城,从此龙安镇就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在县城先后搬过三次家,1963年终于在南门口古城墙下的小瓦房定居下来。父亲在伐木厂工作,我和妹妹上小学,母亲操持家务,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我家斜对面有个集体所有制的装卸社,里面住有四五十个搬运工,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南门外涪江边的贮木场搬运木头,将一根根又粗又长的原木装上长途运输汽车,那可是又苦又累的重体力活儿。时间长了,那些搬运工见我母亲没有工作,人又正直善良,于是将穿脏的衣裤交给她洗,一件5分钱,一套1角钱。大多数时间母亲一天能洗十多件衣服,一个月下来有20多块钱收入。衣裤晾干后,如发现有的地方破了,有窟窿,母亲就会缝补好,从不另外收钱。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64年5月的一天,我读小学四年级,那天是个星期天,因要洗的衣服太多,天没亮母亲就起床了。她先烧了一大锅热水,然后将衣服泡在装有热水的两个大木盆里。吃完早饭,母亲对我说:“娃儿,今天要洗的衣服太多,上午你帮我清洗衣服。”随后,母亲在厨房后面的青石板上开始刷洗衣服。时间不长,一背篼衣服就装满了。母亲将捶衣棒放进背篼,对我说:“挣别人的钱,一定要把衣服清洗干净哦!”我背起背篼出了古南门,下陡坡来到水流湍急的涪江边,蹲在一个光滑的大石头上抓紧时间捶打清洗衣服。当清洗完第一背篼衣服后,我急急忙忙回到家里,正准备背起第二背篼衣服出门时,无意间看见母亲从一件破旧的劳动布工作服的兜里掏出10多张打湿的人民币。有10元和5元,还有几张块票和角票,大概有30多元钱。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于是把嘴巴触到母亲的耳边,有些激动地说:“妈,你今天捡到这么多钱,我家发财了!”开始母亲很兴奋,很快,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一再催我快到江边清洗衣服。
在江边,我边清洗衣服边想,父亲在深山老林工作,每月工资加上各种津贴才40多元钱,母亲要花一个多月时间,洗600多件衣服才能挣到30多块钱,没想到今天在家里就捡到这么多钱,前几天在新华书店看到几本小人书,很想买,因没有钱,一直不好意思向母亲开口。真好!这一下有钱买书了。
我和母亲忙了一上午,在明媚的阳光下,终于将二十多件衣服晾晒在门前几根长竹竿上。我在厨房后面的小院里仔细寻找,当我爬上木梯才发现,母亲将那些打湿的、皱巴巴的票子理得很平整,用小瓦片压着,晾晒在房檐上面的瓦沟里。吃午饭时,我对母亲说,下午我想到书店去买几本小人书,不知母亲在想什么,没吱声。吃完饭,我兴致勃勃爬上梯子正要伸手从瓦沟里拿两张块票去买书,却被母亲看见了,“那钱不能拿!我另外给你!”下了梯子,母亲严肃地对我说:“那是别人的钱,一分也不能动!人穷要有骨气,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贪心,你要记住,不义之财不能得,做人一辈子要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我一时脸上火辣辣的。母亲不慌不忙从她衣兜里掏出五六张角票递给我,微笑着说:“够了吧?快去买书啊!”
买了小人书后,我约了几个同学到报恩寺玩了一下午。吃晚饭时母亲告诉我,下午装卸社一个老工人来取衣服时愁眉苦脸对她说,他家住在东门外的古城墙下,前天下午下班前,在装卸社刚领到工资,有个工友过生日请他去喝酒,他喝醉了,吐了一身,不知什么原因,昨天上午他发现揣在衣兜里的一个月工资不见了,怎么也找不着。他叹口气说:“唉,我家四口人全靠我每月的工资维持生活,过两天就该买下个月一家人的口粮了,这该咋办?”母亲向他详细地询问了工资的数目后,把从他衣兜里捡到的现金如数交还给了他。顿时,那位老工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如今,我已年过七旬,在人生的经历中曾有多次遇到唾手可得钱财的条件和机会,但我从来没动过心。我一直牢记母亲的教诲:“不义之财不能得,做人一辈子要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