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是什么?
诗仙李白的出生地、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故乡,“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头衔还可以罗列很长,因为绵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四川市州第二位,可圈可点的东西足够多。只是对标发达地区城市,这些似乎还不够。
绵阳需要什么?
含金量高的大项目、迭代升级的新成果、源深流长的人才池、水大鱼多的好市场——形成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摇篮”,“硬核”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绵阳怎么办?
从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省委省政府推进“五区共兴”发展,绵阳获得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支持,“洼地”效应凸显,“躺赢”也是一条路。但绵阳选择了“跳起来”——
跳出绵阳看绵阳,追兵渐进,当年“逆袭进位”的戏份有可能“被上演”;跳出四川看绵阳,先进城市竞相发展,产业结构在变、增长方式在变、城市形态在变,绵阳对优质资源的需求缺口不断扩大,过往“优势”不够用了。
在全国找坐标、争位次,山不就我、我来就山。4月26日至28日,绵阳“文化三推”(城市品牌推广、文化艺术推介、文旅产品推销)活动走进杭州,巴山蜀水与烟雨江南来了一场深情对话,而3月底的“文化三推”活动则在温润闽南的厦门举办。如果把时间线进一步延长,会发现自2022年以来,绵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持续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去”活动。
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深入实施“开放活市”战略,这正是绵阳2023年GDP突破4000亿元、增速(8.0%)位列四川各市州前列的重要秘诀之一。
省情研究所发现,绵阳的开放,写在李白的三句诗里。
服务大局 直挂云帆济沧海
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体现在什么方面?答案是“开放性”。去年底,四川命名一批2023年度开放发展示范市,绵阳凭借优异成绩脱颖而出,拿到省级层面嘉奖的“小红花”。
人们怎么看怎么说,“用脚投票”最实诚。2023年末,绵阳常住人口491.10万人,比上年增加1.30万人,比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增加4.28万人,呈明显净流入态势。
这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所谓“人往高处走”,一个充满活力的欣欣向荣的城市,蕴藏着更多的就业、增收乃至创富机会。
近年来,绵阳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日益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同时,国家赋予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使命,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要求绵阳在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勇当排头兵,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争做主力军。
“主力军”当有主力军的觉悟和担当,下面几个维度颇有说服力。
看总量,2023年绵阳实现GDP4038.73亿元,占全省比重6.71%,较2021年提高近0.5个百分点,全国城市排名升至77位,较上一年提升了9个位次;看速度,2023年绵阳GDP同比增长8.0%,增速比全省高出2个百分点、居全省21市州第一位;
看质量,绵阳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全国前列、全省首位,获评全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超过200亿元;看势头,今年一季度绵阳GDP同比增长8.3%,继续保持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的增速。
可以说,在绵阳建设“成渝副中心”的征途中,经过几年夯基垒台、落子布局,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很多人不甚了解,绵阳是老工业基地,留下了大量三线建设的工业遗产,如“两弹城”、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基地旧址等。为什么绵阳的“老”容易被“忽视”,因为它保持着“老树新枝更著花”的创新活力。
比如,2023年6月华丰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锣上市,拥有66年历史的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旗下上市企业由此增至7家,2023年长虹营业收入974.56亿元、同比增长5.38%。拥有同样光荣历史的四川九洲投资控股集团,旗下12家公司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小巨人”被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佼佼者。
引进和培育产业“新势力”的能力,绵阳在省内亦是首屈一指。绵阳第二产业占比近40%,随着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去年全市11个工业园区聚集规上工业企业989家、集聚度近71%,其中包括以京东方与惠科为中心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推动绵阳成为全国4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长风破浪的绵阳,“直挂云帆济沧海”。
集聚要素 扶摇直上九万里
就在各类资源要素随着国家战略落地的强劲脉动朝向绵阳汇聚时,2022年6月,绵阳启动“三推”(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活动,跨越山海,前往粤港澳、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找市场、找项目、找合作。
有意思的是,“三推”活动的创意灵感,是在纾难解困中碰撞出来的。绵阳建立了企业工作座谈会制度,相关部门和区县定期听取意见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具体难题。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一次“面对面”座谈中,有企业反映经营困难,“好产品”链接不到“大市场”。政府牵线搭台、组团出川推销特色产品,成了“三推”活动的初衷之一。
在绵阳决策者看来,“绵品出川”不能只卖产品,主动“走出去”还要探寻标杆、对标先进,向最好的学、与最强的比、跟最快的赛,打破盆地意识、消除“自满”情绪,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合作共赢。
李白20多岁辞乡远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李白形象跟随“三推”活动到了许多“诗仙”不曾到过的广阔天地,“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迄今为止,绵阳“三推”活动造访过的城市有厦门、东莞、苏州、佛山、无锡、宁波等,既举行产品展销“带货”,又与行业企业恳谈投资,既推广绵阳城市形象,又同步开展人才招引等,通过“三推”活动制造话题、产生“破圈”“建圈”“融圈”效益,实现“一次出川、多重收获”。
绵阳“扛旗”了。四川为调动市州投身制造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对考评前6名的市州授予“流动红旗”,鼓励“夺旗”。去年,绵阳在全省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中,以综合考评第二名的成绩,被省政府通报表扬并授予“流动红旗”。
看这份成绩单:2023年,绵阳新招引项目255个、金额2473.4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61个;百亿级工业项目4个,分别是:京东方高端模组项目、三峡建工抽水蓄能项目、益方田园线路板(PCB)产业园项目、高金富恒新能源及光学电子材料产业化项目。而自2022年启动“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以来,绵阳引进的百亿级工业项目达11个。
聚势谋远的绵阳,“扶摇直上九万里”。
改革创新 轻舟已过万重山
常言道,“自己说好不算好,客户说好才叫好”。总投资120亿元的创明新能源项目,填补了绵阳储能电池产业发展领域的空白;总投资100亿元的益方田园线路板(PCB)产业园项目,实现绵阳盐亭县百亿级项目“零”的突破;另一投资百亿级的欣盛显示驱动项目,有望助力企业成长为国内驱动显示芯片最大的供应商。2023年绵阳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7.5%。
吸引企业在绵阳投下“真金白银”的,机遇是长期利好因素、真诚是感性影响因素,但触动企业下定决心恐怕仅凭这些还不够。
绵阳提出“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理念。去年5月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时,当着一众企业的面播放营商环境暗访曝光片,“原汁原味”呈现部分企业遭遇的办事拖沓、推诿等20个具体问题,让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如坐针毡”。绵阳不回避、不护短的态度,传递出坚定不移优化营商环境的强烈信号。企业需求在哪里?便有了全市各级层面行动起来当好“店小二”,常态化召开“问需”座谈会的举动。目前,全市线上线下已解决9300多个问题,包括一批情况复杂、看似无解的“疑难杂症”。
“无事不扰”就是政府部门尽量减少评比检查,多做“问需”的事,多解“急”和“难”的愁,让企业心无旁骛抓生产、抓管理、抓市场。绵阳积极探索“清单式”执法模式,将检查比例频次与企业信用等级、管理水平挂钩,严格规范行政裁量权。
实际上,这些都是用改革的办法打通堵点、破除痛点、解决难点。2024年绵阳《政府工作报告》31次出现“改革”字眼、44次使用“创新”表述,改革创新正成为科技城绵阳的鲜明气质。
探索“地方推动+院所技术牵引+N个研发团队”模式,累计建成核技术医学转化等国省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平台200余个;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医用回旋加速器等“绵阳造”产品打破国外垄断;探索“技术+团队+股权”捆绑式科技成果整体转化模式,累计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98项;探索实行“院所—园区—产业”模式,推动院地企合作建设专业化园区……仅在2023年,绵阳就有50多项改革经验被国家和省级层面推广。
4月26日,在李白曾两次游历的杭州,绵阳“文化三推”带来了文旅资源推介会、音乐剧《将进酒》和非遗文创产品展、李白杜甫诗意画百图展,“三推”专注文旅领域的用意不言自明——无论“逛吃逛吃”还是投资兴业,绵阳都值得奔赴。
东风浩荡的绵阳,“轻舟已过万重山”。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