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一通石碑隐藏的两宋文化痕迹——解读《富乐山寺诗》碑刻
发稿时间:2024-04-28 09:01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在绵阳富乐山公园富乐堂的碧云岩侧,有一通刻立于宋代的《富乐山寺诗》碑刻。石碑的正面雕刻有北宋四川籍名臣梅挚所写诗文《留题左绵富乐山寺诗》,背面是雕刻于南宋晚期的《富乐寺游记》。

《富乐山寺诗》碑刻


  在绵阳富乐山公园富乐堂的碧云岩侧,有一通刻立于宋代的《富乐山寺诗》碑刻。石碑的正面雕刻有北宋四川籍名臣梅挚所写诗文《留题左绵富乐山寺诗》,背面是雕刻于南宋晚期的《富乐寺游记》。

  在碑刻中的两篇诗文中,对绵阳富乐山历史、自然风光等进行了诗意描写。同时,诗文中还出现了10余位两宋时期的历史名人的名字,不仅丰富了石碑的文化价值,也增加了富乐山的人文底蕴。

  

《富乐山寺诗》碑刻背面

  1两宋诗文写富乐

  从富乐堂进入富乐山风景区,沿湖右行至碧云岩后,立在右侧山石台上的《富乐山寺诗》碑刻就出现在眼前。

  《富乐山寺诗》碑刻高约120厘米,宽67厘米,由于常年处于室外,碑身多处有明显的斑驳痕迹,部分字迹模糊不可辨识。石碑的正面碑额上书“富乐山寺诗”,正文有诗题《留题左绵富乐山寺诗》,作者为“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梅……”。

  在这首诗文中,作者以“一刹竦峨峨,两崖势回抱”开篇,描写富乐寺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而以“斯民富且乐,思之得山阿”介绍富乐山的历史和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解析富乐之乡“何以为富资,羹鱼而饭稻。何以为乐名,安老而怀少”。

  在这首诗中,作者还写出了富乐寺周边“溪浅碕岸斜,波暖溅红裙”的自然风光,以及友人为作者饯行时的情景,并以“惠化及西民,施之所宜早”来表达为官的志向,实现“富乐上下同,故焉无横暴”,并以此“勉谢天地恩,无言而不报”。

  石碑背面的《富乐寺游记》,雕刻于南宋嘉定壬午年(1222年)正月十三。记录的是潼川费伯矩回汉中经过左绵时,绵州太守刘思庄得到消息,带领众友人在富乐寺为费伯矩“载酒饯别”,当时的富乐山“雨余晴开,物意于山色皆春”。刘思庄看到后很高兴,遂“命刻纪行”,但文中没有注明是何人所写。

  2碑刻留存名人录

  在《富乐山寺诗》碑刻中,出现了15个人名,这在绵阳现存古代碑刻中极为少见,也可看出当时的富乐山对人们的吸引力。

  石碑正面《留题左绵富乐山寺诗》中,有“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梅……”字样。查阅《宋史》,从“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河中府”及“梅”姓推测,疑为北宋名臣梅挚。

  梅挚是北宋成都府新繁县人,字公仪,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先后任蓝田上元知县、苏州通判、开封府判官、陕西都转运使、杭州知州等,嘉佑四年(1059年)任河中知府,逝于任上。

  《留题左绵富乐山寺诗》落款有巴西主簿邓惟良书、军事推官王思道、太常博士通判绵州军事鲜于侁、比部员外郎知绵州军事李佐立石等4人,是地方志书记载宋代绵州及属县地方官员名录的实物佐证。

  碑刻背面的《富乐寺游记》出现10个人名。其中,潼川费伯矩因为资料缺乏无法确认其身份,但为他组织“载酒饯别”的是绵州太守刘思庄,其身份应该不低。文中有“后溪先生”,但从行文格式上看,似与刘思庄为同一人。也有人疑后溪先生为南宋川籍名臣刘光祖,他曾几度在潼川府为官。

  刘思庄为费伯矩“载酒饯别”时,带着弟弟刘思齐,以及简池赵季远、贾子重、资中李晋明等,通泉王子达、太诚张子寿“以同年友从太守来”。陪同的还有王子达之父王绍之、太守之子等。虽然大部分人名在地方志书中无法查到,但既然能以“同年友”的身份与太守同行,应该是一方名士,也不排除在绵州及潼川府为官。

  3碑刻时间成谜团

  《富乐山寺诗》碑刻立于何时,诗文中并没有明确标注,而地方史志中也没有收录,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从碑刻的内容看,《富乐山寺诗》碑刻中的《留题左绵富乐山寺诗》刻写时间,应早于《富乐寺游记》。《留题左绵富乐山寺诗》的疑似作者梅挚,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嘉佑四年(1059年)逝于河中知府任上。他的仕途履历中并没有在四川为官的记载,从“使君饯我行,鸣驺枉官道”等内容分析,这首诗很可能是他中进士后,从家乡赴任途中经绵州所写。

  《留题左绵富乐山寺诗》落款人名中,邓惟良是南宋晚期绵州巴西县主簿,王思道是南宋晚期绵州军事推官,李佐任绵州军事推官的时间晚于王思道,时间均在“嘉熙元年(1237年)”以后。而《富乐寺游记》有南宋“嘉定壬午年(1222年)正月十三”内容,说明《留题左绵富乐山寺诗》的雕刻时间晚于背面的《富乐寺游记》。

  再看鲜于侁,地方史志记载他在北宋熙宁(1068-1077年)中任绵州通判、权知州事。但根据《宋史》记载,鲜于侁在通判绵州任上被征召为永兴军判官,迁利州路转运判官。宋神宗熙宁初,升转运副使兼提举常平。因此,他任职绵州的时间,也应该是在熙宁年号前。

  因此,《留题左绵富乐山寺诗》的题刻时间仍是个谜,毕竟邓惟良、王思道、李佐等在绵州的时间与鲜于侁相差约70年左右。但也有一种可能,鲜于侁在绵阳期间,有过刻写《留题左绵富乐山寺诗》的举动,但并非在这一石碑上。后来,邓惟良、王思道、李佐等人复刻《留题左绵富乐山寺诗》立石时,取雕刻有《富乐寺游记》的岩石制碑,并特意加上鲜于侁的名字,从而出现时间上的矛盾。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真实情况如何,这是古人留下的谜团。(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