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新编历史剧本《蒋琬屯涪》研讨会举行
发稿时间:2024-04-14 08:25   来源: 绵阳日报

  位于西山公园内的蒋琬塑像

  蒋琬墓

  近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老干部局、市住建委、市文广旅局、市文联等组织召开的新编历史川剧《蒋琬屯涪》剧本研讨会在西山公园举行。该剧编剧为92岁的三国文化研究专家高显齐,他钻研三国文化数十年,尤其是对“诸葛亮继承人”蒋琬的事迹如数家珍。研讨会上,绵阳文史学者、相关单位人员就剧本内容、呈现形式等进行讨论。蒋琬屯涪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为何选择用川剧的形式来呈现?记者采访了与会人员。

  □记者 郑金容 文/图

  “蒋琬屯涪”的故事

  近年来,绵阳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深耕本土文化。在高显齐看来,三国文化就是绵阳本土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

  绵阳地处古金牛道与阴平道的交汇处,史称“蜀道咽喉”。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在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取川的60回至65回,邓艾偷渡阳平的117回,有12处提到涪城,15处提到涪关(涪水关),涪县对维系蜀汉兴亡有重要作用。“要大力推动绵阳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光彩,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当下,融入生活。要留住绵阳文化根脉和历史记忆,讲好绵阳故事,传播好绵阳声音,‘蒋琬屯涪’就是一个典型故事。”高显齐说。

  对于“蒋琬屯涪”的故事,高显齐介绍说,在综合国力远不及曹魏的情况下,蒋琬于延熙6年(243年)上疏后主,建议改变诸葛亮将重兵布于汉中的军事战略,把战略指挥中心转移到“水陆四通”的涪县(今绵阳),后主即批准,同年10月蒋琬屯兵涪县,改变了“益州疲弊”的状况。

  “蒋琬调整北伐战略屯兵于涪县,不仅在军事上意义重大,而且对当时蜀国的经济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显齐说,蒋琬在涪县实际上是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为战事做准备。尤其是命人在梓潼及涪县大开铁炉造刀和车等工具,说明了蒋琬始终把发展经济放在了军事战略之中。公元243年,蒋琬驻扎涪县,原本想修整后重新伐魏,但无奈病情严重于246年病逝,就地安葬于西山,谥号“恭”。如今西山公园的蒋琬墓,每年都会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去瞻仰纪念,蒋琬墓而今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为何选择用川剧来呈现?

  用什么形式来呈现这个故事?高显齐将目光放在了川剧上。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一朵奇葩,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在清代形成了现代意义的川剧。一直以来,绵阳有着川剧“二码头”之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绵阳川剧两次夺得全国戏曲“梅花奖”,可以说,在绵阳,川剧的薪火一直没有熄灭过。

  “川剧是最能体现我们本土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我选择用川剧来展现蒋琬屯涪的故事。”高显齐说。

  记者了解到,剧本《蒋琬屯涪》从2023年开始创作,内容暂定为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始,描写了蒋琬托志忠雅安民为本,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展示了蜀汉中后期的历史。同时刻画了绵阳富乐山、西山、老龙山、桑林坝以及蜀道沿线的风土人情,对于留住绵阳文化根脉和历史记忆具有一定的意义。

  剧本成果获专家肯定

  在此次研讨会上,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绵阳师范学院原政史系教授、三国文化研究专家蒋志认为,高显齐虽然已92岁高龄,但仍孜孜不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蒋琬屯涪的事迹,之前还创作了小说《蜀相蒋琬》、电影剧本《刘禅与蒋琬》等作品,多年来,他以文艺创作的方式努力讲好蒋琬故事,这种精神值得肯定。

  “高显齐老先生在他新近创作的五幕川剧剧本《蒋琬屯涪》中,再一次生动形象地描写和展示了蒋琬改变其‘益州疲弊’,屯军涪县的故事,用川剧的形式展现更能体现传统文化,内容、形式都很好,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绵阳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刘文传认为。

  “红学”专家周玉清认为,新编历史川剧《蒋琬屯涪》以历史为题材,围绕蒋琬第一主人翁来写,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剧本的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符合川剧特色,易唱且能被大众接受,这是很难得的。”

  记者了解到,此次研讨会结束后,相关人员还将对剧本作进一步完善,争取尽早让观众在舞台上看到这台展现绵阳历史故事的川剧大戏。

  蒋琬,字公琰,三国零陵湘乡(今属湖南)人,蜀汉名臣。据史料记载,公元211年,青年蒋琬随刘备入蜀,刘备做汉中王后,蒋琬入宫做尚书郎。诸葛亮成立丞相府署,又召其为东曹掾。诸葛亮病逝后,蒋琬于危难之际,继承诸葛亮的末竞事业,尽心辅佐刘禅,成为蜀汉中流砥柱。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