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游仙
【游仙】全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24-04-11 08:32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如果游仙春天的风有形状,那一定是风吹麦浪的样子。在游仙区仙鹤镇史家湾帽儿山的“高山麦场”,近2000亩麦田随风涌动,呈现出只此青绿的壮美画卷……

  高山麦场

  蔬菜大棚

  如果游仙春天的风有形状,那一定是风吹麦浪的样子。在游仙区仙鹤镇史家湾帽儿山的“高山麦场”,近2000亩麦田随风涌动,呈现出只此青绿的壮美画卷……

  连日来,“高山麦场”频频被记录,出现在各网络平台,麦浪随风飘扬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打卡、拍照。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的帽儿山杂草丛生、荆棘密布。1992年,当地村民唐以全探索“农场”式农业种植模式,承包了帽儿山210亩耕地和荒坡,大胆尝试规模化种植。在其精心打理下,帽儿山一改往日“灰头土脸”的面貌,逐渐变成“绿色宝地”,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昔日平平无奇的荒山,依靠种植小麦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高山麦场”。

  近年来,游仙区以“三品”工程(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为引领,以“三高”行动(高标准农田、高品质产地、高颜值景区)为抓手,在农业提质增效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记者 周钰 文/图

  打造良田 兜稳兜牢“粮袋子”···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日前,走进游仙区信义镇白马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拿着锄头、铲子等工具,一边整理着新建的沟渠,一边安装U型排水渠。

  记者了解到,白马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12000多米灌溉渠,1100亩土地整理,以及300多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等。“我们村的项目是今年正月初八动工,预计今年6月份完工,完工后将解决我们村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土地整理完后,也方便机械化耕种。”白马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白马村共有种植面积2300余亩,常年来,受田地零散、水利灌溉设施配套不全等问题影响,导致农田减产、机械化耕种不便。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将切实提升农田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灌溉保障水平。

  “农田整理后,更方便机械化操作,用水也方便,解决了旱涝问题,U型渠、T渠的建设对土地排湿起到很好的作用,给粮食增收创造了优异条件。希望该项目能早日完工,投入使用。”白马村村民王汝勇说。

  良田有保障,粮食才满仓。自游仙区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曾经零散的“粮地”,逐渐变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并通过田、水、路综合整治与科学配套,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高标准农田建成,不仅节省成本,又提高了粮食产量,实现耕地质和量的双提升。

  截至目前,游仙在建高标准农田7.9万亩,总投资2.765亿元,涉及全区7个镇94个行政村。“2023年,游仙区率先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县之一。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全区13.68万亩未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游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做优产业 带来发展好“钱”景···

  近日,游仙区仙鹤镇金龙村700余亩晚熟耙耙柑迎来丰收,一个个金黄的柑橘挂在枝头,微风吹来,果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走进金龙村耙耙柑基地,一个个金黄色、果实饱满的耙耙柑挂满枝头。果树下,村民小心地将成熟的耙耙柑剪下,熟练地装入筐中。另一边村民则将耙耙柑进行分拣、装筐,通过货运三轮车运往道路旁进行集中转运。

  “这个活儿干起来简单,就在家门口打工,每天70块钱还包一顿午饭。”金龙村村民何琼芳告诉记者,除了务工费她每年还能拿到2000元的土地流转费,“又能照顾家人又能打工,还是安逸!”

  成熟的耙耙柑,果大皮薄,肉质细嫩多汁,尝起来甘甜可口,因为不同于大多数柑橘的成熟期在秋冬,而是在春季,所以又叫它“春见”,寓意遇见春日的美好。

  这一喜人收获,得益于金龙村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的优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耙耙柑种植产业,让村民增产增收。

  “我们金龙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流转土地1500余亩,其中700余亩用于种植耙耙柑,每年耙耙柑总产值超70多万元。整个合作社的总收入每年在120万元左右。”仙鹤镇金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理事长白成清说。

  “我们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生态’为主方向,做强‘果满山川’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金龙村相关负责人目标坚定。

  科技赋能 种植模式再升级···

  近日,记者在游仙区蔬菜种业现代农业园区内看到,村民们正抢抓农时,积极开展红薯种植工作。

  走进园区,农技人员正在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种植红薯。“原本按照传统种植模式,需要6月上、中旬才能种植的红薯,由于选用新品种,并采用‘大棚+小拱棚+平膜’的三膜育苗方式进行早育苗,使得种植时间提前到4月初,红薯由一年一收向一年两收跨越。”市农科院薯类研究所所长丁凡介绍道。

  据了解,“一年两季红薯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结合水肥一体化的生产管理,可实现经济效益翻番,适宜在西南薯区等光热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推广,目前该生产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为了提高红薯种植效益,自2020年开始,丁凡便带领团队开始进行红薯一年两季种植模式的探索,经过4年试验,目前已筛选出绵薯25、普薯32、龙薯9号等品种进行推广。每年1月上中旬,通过采用“大棚+小拱棚+平膜”进行育苗,实现2月出苗,3月中旬齐苗,3月下旬、4月上旬即可进行红薯移栽,第一季于7月下旬进行采收,采收后可立即进行第二季种植,第二季红薯于11月下旬、12月上旬采收。

  新技术带来的是种植效益的显著提升。“7月份收获的红薯,因为是错峰早上市,批发价普遍在每斤1.8元以上,这一季的产量,基本上在4000斤左右,商品薯率80%以上,经济效益6000元以上。此外,我们通过第二季种植,综合下来,一亩地的平均效益基本在1万元左右。”丁凡说。

  当前,“一年两季红薯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已完全成熟,除了在游仙区蔬菜种业现代农业园区有100余亩示范种植外,部分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也进行了适度规模的种植。

  于游仙而言,将持续以“三品”工程为引领,以“三高”行动为抓手,加快构建“1+5+6”(1个种业核心、5大特色产业、6个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强区,使得农业提质增效成色更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可持续。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