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和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势在必行,但是,改造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
如何把好事办好?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作为四川省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绵阳积极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探索创新做法,积累经验,得到广大居民认可。
决策共谋 成果共享
提高改造满意度
对于老旧小区改造,群众期望值普遍较高,如何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改出满意的效果,一直是相关部门努力追求的目标。
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游仙区机关小区,改造前,楼房外观斑驳,配套不完善,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改造中,游仙区住建局、街道和社区为机关小区等老旧小区配备了“群众监督员”,全程监督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等问题,同房屋建筑专家一起论证,边改造边完善,让改造尽量少留遗憾。
同时,我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坚持实施“五个一起”工作法,内容一起议、办法一起想、质量一起管、部门一起上、制度一起定,将小区业主、街道社区、政府部门、承建单位、监理机构串成一条线,贯穿老旧小区改造设计、施工、质量和管理全过程。鼓励各地搭好群众参与平台,坚持“事前问需、事中问计、事后问效”,扩大居民知晓度参与度,提高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
数字创新 市场化参与
守护群众家门口的安全
线路老化、消防设施不全、通道堵塞……老旧小区各类安全隐患屡见不鲜,如何破解?作为科技城,绵阳正加快步伐探索用科技手段守住市民家门口的安全。
近日,在游仙区仙人路翰林东院小区14栋的电梯口,一位居民刚把电动自行车推进楼道,电梯口的探头立即开始闪光,并发出“劝离”声。很快,小区物业负责人手机上也收到提示信息,1名保安随即赶到。
据介绍,该系统前端安装在小区楼栋门厅、走道、消防通道等重要部位,对特殊物识别后进行AI播报劝离报警,还能通过烟雾传感器自动发现小区充电棚里的烟雾、明火等,并迅速反馈至后台,实现24小时自动监管。目前,城区的电信、移动、铁塔等公司正为城区物业小区提供包括禁止驶入AI识别、自动语音劝离、燃烧报警、防盗等智能响应技术,守护老旧小区安全。
城市更新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政府、市场、公众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无论是AI报警系统,还是充电桩安装,我市充分吸引市场力量参与,推动城市更新行动的可持续性。
拆墙并院
“拆”出基层治理新思路
很多老旧小区院墙相邻,时间一长,居民间总会有些磕磕绊绊,怎么办?
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21世纪花园和紧挨的长兴名苑两个小区是城西最早一批多层建筑,因为边界划分等问题,两个小区的居民闹得很不愉快。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街道和社区以 “破墙”思维拆除石墙,将两个小区打通,让小区变成“大院落”。不仅如此,小区还成立了党支部,成立了业委会,业主感到很满意。
记者了解到,我市在公路小区、怡和家园小区等具备条件的相邻小区探索实施“拆墙并院”,通过拆除有形的墙打通无形的人心,实现空间共用、设施共享、小区共治,推动小区积攒多年的问题和矛盾得以化解。物理“拆墙”改新起到“化学”反应,改出了基层治理的新思路。
从小区到街区
小区微更新带来街区新活力
近日,游仙区东津路沈福街口,一个“莲花”造型的口袋公园和周边景福花园等几个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完工,得到市民好评。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民生福祉相连,与城市发展相系。随着改造的深入,人们发现,仅靠小区改造,难以满足群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因此,我市打破“就院改院”思维,在条件成熟区域探索老旧街区连片改造模式。充分考虑街巷肌理、重要建筑、人文风貌等,将分散的小区连同小巷转角、街道片区成片规划,串珠成链、整体提升,一体化打造市政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健全、品质升级的街区,不仅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避免了多轮市政改造的浪费。
目前,我市已连片式改造街巷、游园等公共区域160余处,如涪城区马家巷片区与马家巷6号、红星街30号,游仙区李杜祠社区芙蓉路和海峰苑、金税小区,盐亭民族团结街片区等。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我市还将开工改造460个小区,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为城市更新贡献更多绵阳智慧和经验。
(涪江观察记者 兰建春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