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江油)
醋汤哥是城中心一家街边小店的老板,我们经常去他的店里吃午饭。
我们每次去吃饭的时候,饭菜还没有上桌,就要请人家兑一小盆醋汤。醋汤来了,每个人先喝半碗。饭吃完了,每人再喝一碗。如果兑得多一点,每个人可能还不止喝一碗,总之,饭前半碗醋汤,饭后一碗,成了我们吃饭的标配。如果醋汤兑得再多一点,我们也会喝得一点不留。不知道是醋汤太好喝,还是肚子的神奇。
去吃饭的次数多了,老板知道我们的习惯,就会主动兑一小盆醋汤。我们惊奇地发现,兑醋汤的居然是老板。他平时客串服务员,给客人端菜,倒茶,脸上笑眯眯的。他的醋汤居然兑得这么好。俗话说,众口难调,但在我们几个经常去那儿吃饭的人口中,老板的醋汤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和称赞。
醋汤哥兑的醋汤有老姜粒、葱花、麻油、食盐和陈醋,而且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偶尔,醋汤哥因为忙不过来,醋汤就由店里的其他伙计代劳。盛醋汤的小盆刚端上桌,大伙儿就发现了其中的端倪,今天这个醋汤不地道,肯定不是醋汤哥的手艺。因为在这儿喝的醋汤多了,大家从汤色深浅到葱花的多少,瞥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一盆醋汤是不是出自醋汤哥的手。
有时候,我们会半开玩笑地跟醋汤哥说,你该带几个徒弟,让他们把你兑醋汤的手艺学会。醋汤哥只是憨憨地笑笑,那意思似乎在说,兑醋汤不是什么手艺。
记得去年上半年,食店刚开张的时候,我们去吃饭,发现这家小店装修简洁、大方,窗明几净。饭间,试探性地问人家,能不能兑点儿醋汤。在我们这儿,喝点醋汤是不收费的。人家说,可以。饭吃完了,醋汤也端上了桌子,几个人喝了都说好,此后,我们去吃饭,兑一盆醋汤就成了标配,私底下,我们把兑醋汤的老板喊“醋汤哥”。
醋汤哥小店的生意红火得很,食客时常爆满,常常需要临时在店门口搭几张餐桌接待客人,看他的店这么受欢迎,我们就建议他在城西去开一家分店。我家就住在城西,那里是城市新区,虽然已是门店林立,但就餐的地方要么高大上,要么又太低端,像醋汤哥开的这种工薪消费,菜品和装修又不错的食店确实还是少了一点儿。醋汤哥听了,果然就去租了两间门面,只用了两三个月,他就又在城西开了一家分店,食客同样络绎不绝。
我们去就餐,叫一声:老板,兑一碗醋汤。醋汤哥听见了,笑得更开心了,只两三分钟功夫,一小盆热气腾腾的醋汤就端上来了。但他并不知道,我们私下叫的可不是老板,叫的是醋汤哥。
我们叫他醋汤哥,没有一点儿恶意,完全是对他醋汤兑得好的一种肯定。即便如此,醋汤哥的称呼也只在我们几个经常就餐的同伴中私下喊喊罢了。在人们的意识里,一个人与醋挂钩,似乎多半会让人想到争风吃醋之类的贬义词,或者与贬义词相关的人事。不明白我们喊醋汤哥究里的人,不知道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