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针灸先贤汉涪翁 仁心仁术传"针经"——解读绵阳李杜祠《汉涪翁像》石碑
发稿时间:2024-03-17 08:39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西汉末年,王莽乱政,一位老人来到涪县隐居,他常钓隐涪水,因此被人称为涪翁。涪翁精医术,尤以针灸见长,是汉代医学名家之一。他在中医学上的成就以及医学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人。在绵阳李杜祠,有一通《汉涪翁像》石碑(复刻),生动地勾勒出涪翁在隐居绵阳期间传承中医文化的场景。

石碑上的涪翁像


  西汉末年,王莽乱政,一位老人来到涪县隐居,他常钓隐涪水,因此被人称为涪翁。涪翁精医术,尤以针灸见长,是汉代医学名家之一。他在中医学上的成就以及医学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人。在绵阳李杜祠,有一通《汉涪翁像》石碑(复刻),生动地勾勒出涪翁在隐居绵阳期间传承中医文化的场景。

  

清代《汉涪翁像》石碑拓片

  A汉涪翁像石碑的由来

  进入李杜祠正门后顺碑廊右行,临近重建的春酣亭一侧,即可见到一通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石碑,这就是《汉涪翁像》石碑。

  石碑左侧雕刻有“杜工部东津观打鱼处”,右上侧雕刻篆书“汉涪翁像”。中间雕刻一幅画像,画像中的老人头戴笠帽,长须飘飘,左手执鱼竿覆于背后,右手曲指举于胸前。老人的身前,是一位手捧书籍的孩童,侧耳倾听状。

  在石碑的下方,雕刻着晚清州人吴朝品所作的《涪翁诗》,全文为“西汉中微,名贤放逐,有一父老,不知何出。钓隐涪江,针经着录,弟子程高,再传郭玉,矫矫清风,依依乔木,曰汉涪翁,千秋尸祝”,落款“光绪三十二年五月”。

  这通石碑通常被称为《杜工部东津观打鱼处》石碑,但因为石碑上的涪翁像,又有人称之为《汉涪翁像》石碑,最初由绵州教谕吴朝品所立。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绵州教谕吴朝品根据父亲吴敏斋的遗愿,在富乐山下芙蓉溪畔,杜甫寓居绵州的旧址修建“李杜祠”,并在祠旁重修春酣亭,亭内立涪翁像,画像由绵州城守都司何贡三摹绘。

  遗憾的是,吴朝品重修的春酣亭和他所立的《汉涪翁像》石碑不知何时被毁,但一张涪翁像的拓片被保存下来,现藏于绵阳市博物馆。而李杜祠内的《汉涪翁像》石碑,即是根据拓片于1994年重新雕刻而成。

石碑上雕刻的《涪翁诗》

  B仁心仁术被奉为先贤

  从碑刻中的画像可以看出,涪翁似乎在向身边的孩童“讲述”。这位孩童,应当是涪翁的弟子程高。

  综合《后汉书·郭玉传》及《直隶绵州志》等史志记载,涪翁精通医术,尤其擅长针灸,每当有病人求医时,他就会用针砭之术治疗,效果特别明显,病人很快得以康复。涪翁治病不问贵贱,也从不向病人收取费用,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

  涪翁将自己的一生医学总结成《针经》《诊脉法》,在年老时准备物色弟子将自己的医学传承下去。广汉人(今遂宁东北,或射洪)程高慕名而来,但涪翁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经过了几年的考察后,才收程高为弟子。

  程高聪明好学,得到涪翁真传,也处处以涪翁的德行为表率,“亦隐匿不仕”,在民间潜心医学、治病救人。后来,程高又收郭玉为徒,传授涪翁医学,郭玉也最终成为一代名医,汉和帝时任太医丞。

  正因为涪翁及其弟子的故事与医学传承,郭玉当年苦读的南山被后人称之为延贤山,而涪翁也被州人奉为“十贤”之一建祠纪念。吴敏斋重建“南山十贤堂”时,自然知道涪翁是“十贤”之首。吴朝品在修建李杜祠时刻立《汉涪翁像》,或是源于父亲的叮嘱。

  这里可以推测一下,《汉涪翁像》中,涪翁向身边弟子所讲的内容,或是医学之术、行医之德,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吴朝品所立的《汉涪翁像》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乡人对涪翁这位先贤的敬重,赞颂涪翁与弟子对传统医学的传承美德。

  C隐居涪县存多种可能

  史料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他从哪里来,为何会选择涪县隐居?这是历史留下的悬念。

  王莽乱政是从汉平帝居摄元年(公元6年)代天子摄政开始的,公元9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终结于公元23年。王莽当政期间,推出一系列新政,让阶层矛盾不断激化,引发战乱不断。

  王莽“乱政”期间,社会动荡引发绿林军起义,王莽的新朝军战败后人心惶惶,国师刘歆与卫将军王涉、大司马董忠等“合谋政变”,虽然政变没有成功,但他最终还是无法改变新朝的终结。

  因此,涪翁“避王莽乱”,应该与那次“失败的政变”有关,而他很可能来自政治斗争的权力中心长安。

  两汉时期的涪县交通发达,地处金牛道的重要节点,还有发达的涪江水道。既然是“避乱”,涪翁为何不去偏僻的地方,而是到了交通便捷的涪县?有分析认为,当时的战局集中在长安周围,涪县相对安稳,而涪县的某个地方还可能是他的老家。“隐居涪县”是为了离家更近一点,之所以隐姓埋名,是不想暴露自己身份。

  还有一种可能,西汉时期涪县或者临近的地方,有了中医学的传承,绵阳双包山出土的人体经脉漆人就是佐证。或许,他是为了更深入的研究中医针灸学、经脉学而选择了涪县,最终着出了《针经》《诊脉法》,奠定了他作为中医针灸学鼻祖的地位。

  既然有着高明的医术,涪翁为何不开设医馆谋生,而是“乞食人间”?有推测是不想暴露身份,潜心医学。后来,他收徒程高授艺,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事业,才有了程高“亦隐匿不仕”的说法。

  D真实身份依然是个谜

  涪翁的真实身份是何人?这是历史留下的谜团,多年来一直有人在展开研究,但尚无定论。对涪翁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郭玉传》,虽然不是涪翁的专传,但却是汉代涪县(古绵阳)首位进入史志的医家。对于他的真实身份,有研究者推测很可能是《华阳国志》中记载的涪人李助。

  《华阳国志》记载,“李助多方,以兹立称”,并注明“李助,字翁君,涪县人,精通名家医方、校正医家方术,着《经方颂说》,与郭玉齐名”。郭玉是涪翁的徒孙,《后汉书》记载郭玉师从程高“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华阳国志》介绍郭玉“精通医方、数术,最擅长针灸,着有《经方颂说》”。

  一部《经方颂说》出现两位作者,是失误还是巧合?假如李助即是涪翁的说法成立,他着《经方颂说》之后,徒孙郭玉对《经方颂说》做进一步校订、整理后刊行,还是说得过去。但《后汉书》为何会删除郭玉的这一着作?原因不得而知。

  也有“西汉名医李柱国可能是涪翁”的观点。《汉书·艺文志》中有李柱国的少许记载,李柱国在汉成帝时任侍医(即伺候帝王的御医),在光禄大夫刘向的领导下“校方技(医经、经方)”。刘向去世后,其子刘歆承接父业。王莽篡权后,继续任用刘歆。地皇四年,刘歆与人合谋政变,结果被人告密后自杀,为避乱受到牵连,李柱国随即消失。不久,涪县出现一位被人称为涪翁的老人。

  李柱国“校方技”与李助“校正医家方术”的经历相似,不排除两人就是同一人的可能,为了避免麻烦,将“李柱国”改名“李助”。或者说,李柱国、李助与涪翁,就是同一个人,但这仅仅是一种学术推测而已。(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