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把故乡写成广阔辽远的人生信史
——杨献平散文集《故乡慢慢明亮》速读
发稿时间:2024-03-03 09:05   来源: 绵阳日报

  □杨津张德明(绵阳)

  在当代文坛,知名作家、诗人杨献平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这些年一直工作在成都,应该算是四川作家,但他的文学世界却长期与南太行故乡保持着无限深情的亲密联系,这又使他成为太行山作家群里的一个外地游子。尽管这样的地理身份在很多作家身上都有着相似的情形,但从作品的数量、质量与写作周期而言,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很典型的范例。

  杨献平“南太行文学地理”之书《故乡慢慢明亮》近20万字的篇幅,心怀执念,笔耕故土。作家以寻根和守望的态度测量生态人心,兼容乡愁与热望,秉承贤善与性灵的现代文脉,继续完成着他书写山乡村史、个人旧迹、风俗世情、文化检索的精神谱系,构筑其凝结了乡愁情结的精神坐标,为精神和物质的南太行与时代生活留下永恒的记忆密档。

  作品包含人间故事和烟火大地,专注于自然和人文地理,醉心自我的内心呈现与冥想。杨献平散文作为实录式书写,为当代社会勾勒出了一幅南太行乡村全景图。它视野开阔、丰富多彩、细致深入、形象生动,更透出跨时代的显著特色,以及心灵的脉动与精神走向。他说:“尽管我走了很远,身体在他处停留,内心精神和骨血仍还在原地。”杨献平从南太行的河北沙河一个小山村走出来,从童年生活的不堪回首到少年求学的艰辛磨难,从青年兵役远游西北大漠戈壁与西南平原山地,再到中年都市生活的形色变化,岁月流逝的痕迹难掩作家对故土思念的终生欲望。

  本书文字朴实简约,不事琢磨,写出了散文世界的天籁之音。书写了静静流淌的南太行精神,这是一种脚上沾有多少泥土胸中便淤积了多少感情的真实表达,显示了一种非常庄重的人格指向。在杨献平以往的写作中曾无数次对故乡经验反复抚摸把玩,产生过很多感动读者的优秀之作,如:《生死故乡》《南太行纪事》《作为故乡的南太行》《自然村列记》等等。《故乡慢慢明亮》把作家的乡村生活体验再次提取出来,作为鲜活的存在。对故乡的描写,是作家的内心要求,也是杨献平写作的情感原点,南太行的一切与作家内心的时空维度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他笔下的人物与故事都随之一同成长,读者在那些倾情动人的描摹中,完美体验南太行的内在逻辑,感受一个个生活事件背后的幽微之处。作家以谦卑的姿态潜入故乡深处,用细密的笔触镌刻现代生活中诸多易于忽视、轻视、漠视的生活经验,真诚探寻大地秘密,呈现被日常生活遮蔽的意义。那些原汁原味的早年场景,经由作家独具慧眼的观察、反拨、检视与叙述,就有了别开生面的价值,土不啦叽的粗粝生活凸显出了纯朴闪光的哲理意趣。如诱人耐读的《个人史》《在民间》《冷春》面对沉重而艰难的岁月,作家找到了一个非常有韵味的奇特切入点,优雅而勾魂讲述着现实中生活与人生的原始面貌和遥远意义,反观那些形形色色的情景再现,巡检之余传达了平静而深邃的人文态度。

  有一点特别需要提及,作家把童年、少年的艰辛和磨难既写得很伤感,也写得很幸福,这是一种定力和胆识,也是见识,更是一种学识,还是一种匍匐于地的人文胸怀,需要作家遥远而深邃的慧根,作家把自己对故乡的入骨相思写得梦幻十足而又真切毕现。这是一种极有代表性的写作事件。如《难以描述的命运》《那些存在,那些消失》《最后的矿难》等,都有极其优秀的表现。

  《故乡慢慢明亮》表现出了在当下很值得推崇的尊重生命和灵魂的友善的散文写作伦理,儒雅款款,文字光滑,意境迷人,在高度保持散文文化性的同时,又极其理想地体现了散文的时代感,与今天很多散文与它们的主人一样不平淡不平静不雅致不温暖而又虚张声势、轻浮戚戚相比,杨献平的散文的确有一种难得的柔软谦和、美丽粲然的东西在生长和流泻。作家把平淡琐碎似无波澜的民间生活写得典雅动人,古色古香,高远入定,具有一股深深的禅味。如《故乡与外省:离开与回到》《南太行旧年人物》等都有很出色的地方。文字纵横捭阖,视野开阔,气象宏深。

  在杨献平的散文写作中,虽然“南太行”是一个不懈的话题,虽然这个“地方性”经验也承载和关联着地域文化、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家园意识、价值观念、民情风俗、景观风物、人生记忆、思乡恋家甚至族群血缘等个人体验情结,但显然这种“地方性”已经远远超越了地理标定的所指。他通过记录自己的体认与记忆,游目骋怀,尽情言说,以现代审美品质赋予特定场域以全新的气派与光芒,“地方性”经验与书写已经成为时代映射和文化表征,作家在故乡的神韵气质中找寻和审视南太行的文化符码和精神皈依,重建个体书写的精神之源。

  以上是我们对杨献平《故乡慢慢明亮》的一点阅读感触,我当然不是说杨献平的写作是完美的,但他的写作肯定是独特而有代表性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