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相关
创新改革正成为绵阳的鲜明气质
发稿时间:2024-02-07 08:33   来源: 绵阳日报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2月1日,带着在重庆某医院检查的右侧膝关节核磁共振平扫成像报告单,李先生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直接进入诊疗阶段,“我把之前在重庆检查的相关报告带过来,因为还在互认时限内,不用重复检查了。”

  就医便利的背后,离不开绵阳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改革举措。去年,绵阳深入实施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打破了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壁垒”,推动涪江流域11地结果互认,惠及5000余万人,累计节约群众就医费用3000余万元。

  改革举措不止于此。这一年,绵阳多项改革举措得到推广——“应收账款融资长虹模式”“设备仪器贷”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典型案例集;《绵阳市聚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跨越式提升中国科技城创新能级》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市域案例”;市级层面“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便民惠民”和县级层面“江油市深化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障碍”入选“2023年度四川改革典型案例”;乡镇抓经济发展、信用就医等54项改革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得益于改革释放的活力,绵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38.73亿元、同比增长8.0%,成为全省首个经济总量破4000亿元的地级市;绵阳位列2023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50强第17位,两年提升24位、全国进位最快,获评全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

  作为中国科技城,创新改革正成为绵阳这座城市的鲜明气质。

  让创新改革成为一种风气

  不到一分钟,就能喝上一杯机器人制作的香浓咖啡。在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前进村的“创青年·1952”内,伴随着不同的机械臂上下纷飞,机器人咖啡师正忙得不亦乐乎,研磨、冲泡、萃取……它操作娴熟,霎时间,一缕暖暖咖啡香蔓延开来。

  这款“咖啡机器人”是绵阳院地合作的新成果之一。依托西南科技大学高校资源,让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捆绑”在一起,组建创新联合体,从而加快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链,真正实现创新要素“聚集”进而“聚变”。

  企业与高校分属不同领域,彼此间的科研生产互动原本没有如此“顺滑”,而带来改变的,是绵阳围绕科技城建设启动的一系列创新改革,打破院地间“信息壁垒”,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绵阳转化落地。

  这背后,还离不开绵阳从整体谋划推动创新改革的举措——先后召开市委深改委会议4次,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重要改革、亲自把关重大方案、亲自协调关键环节、亲自督查落实情况,带领全市深化改革攻坚,以上率下推动改革走深走实,确保绵阳改革部署与中央、省委改革决策方向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

  在推进工作中,绵阳注重统筹规划,出台绵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实施意见及重要改革举措分工方案,制定市委深改委2023年度《工作要点》《改革落实台账》,实行严格的“年初建账、常态督察、半年评估、年终考核”制度,稳妥推进172项年度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实现改革举措“点线片面”融合贯通。

  为推动抓改革落地,绵阳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通过“创新型城市”等一批“国字号”改革示范引领,“制造强市”等一批省级试点加快推进,聚焦民生所向,创新推出的“健全涪江流域区域合作机制”“健全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机制”等10项自主创新改革和5项“微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创新改革跃升发展能级

  改革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攻坚战,如何进而有为?答案是,向着难点进,朝着深处改,以改革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

  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重点就是要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哪里有瓶颈制约,哪里就是改革的主攻方向。

  绵阳创新体制机制,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遴选青年骨干挂职地方担任科技助理,发挥熟悉科研、企业的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有效解决当地科研和市场“两张皮”“大科技小产业”等问题。

  如今,一位位科技助理“穿针引线”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正是绵阳以重点“落子”盘活全面深化改革棋局的缩影。

  创新不能局限于一地。以开放合作为驱动,绵阳创新启动“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建设,通过“云技术”汇聚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

  得益于上述举措,绵阳正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合作联盟,畅通科技创新供需两端。同时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政策(试行)》,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推动院地企合作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推动X-FLASH放疗技术等46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改革发展的活力还体现在产业发展的质效上。

  围绕“产业强市”战略,绵阳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创新实施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集群成链工程,开展重点工业企业梯次培优行动,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大力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开展承载能力提升、优势产业集聚等“七大攻坚”,11个工业园区集聚规上工业企业989家、集聚度超71%。

  以创新改革惠及群众生活

  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汇聚。

  如何增强城市的人才吸引力?绵阳创新实施“人才十条”,推出“科技城实习生计划”,启动建设全国首个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出台“一人一策、特事特办”办法,制定“引进人才安居补助”“市属科研院所及高校实行年薪制”等实施细则。

  得益于此,近两年绵阳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超5.2万名,更多人才选择绵阳、扎根绵阳、筑梦绵阳,“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正加速形成。

  问及为何选择绵阳,许多新落户的“绵阳人”不约而同将便利的城市服务列入其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绵阳把民生至上作为改革创新的内在逻辑,贯穿到改革目标设计、过程实施和成效检验中,推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改革举措。

  为提升群众就医的便利性,绵阳在全省率先开展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动“一次检、多地认”,同时上线首个区域性“信用就医”项目,创新“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一次挂号管三天”“健康便民服务驿站”等“微改革”举措屡屡“出圈”。

  为让群众享受更优质的教育,绵阳推动实施优秀教师交流、优秀校长培育“双优”工程和优质学校扩容、优质资源共享“双优”计划,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超出省规定最低线9.2个百分点,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惠及50余万名师生。

  在就业领域,绵阳开发“科技城就业码”,完善职业测评、岗位推荐、线上面试功能,入驻企业5300余家,累计帮助98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构建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服务模式,建成9个县级劳务公司、49个劳务合作社(劳务协会),促进3万余人稳定就业,实现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

  坚持创新引领,绵阳正有序谋划实施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重大举措,努力形成更多具有辨识度、可视化的改革成果,为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多绵阳改革力量。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