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1月30日早上6时,马光德被一阵急促的闹铃声吵醒,他麻利地洗漱完毕、买好早餐,与对面小区三星·大河小区的门卫交接班次。
谈及这份新找的门卫工作,马光德难掩喜色。前不久,游仙区小枧镇大河社区就业服务站负责人廖劲在社区走访时,了解到马光德因病就业困难,一直独自一人生活,经济非常拮据。
面对马光德的失业难题,廖劲将社区已有公益性岗位与其进行匹配,向他详细介绍了门卫的工作待遇及要求,帮助他实现了就近就业。
“每个月都有几千块的工资,还要缴纳社保,不仅保障了我个人生活,离家也近。”马光德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
“我们将就业服务下沉到社区,全面摸排了未就业人员、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主动开设新岗位,为社区内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做好就业援助,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廖劲介绍,自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以来,大河社区开发出了公园骑行管理、公园划船等800余个岗位。
微观故事不仅温暖人心,也是绵阳努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最有力的例证。在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工作中,绵阳市人社局结合充分就业社区建设,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了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促进就业的作用,推动就业政策落实,大大提升了劳动者充分就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梁丽蓉是涪城区石塘街道小浮桥社区的居民,自两年前“乳腺癌”手术恢复后,她找工作遇到诸多难题。在小浮桥社区的帮助下,她以公益性岗位人员的身份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专职工作人员,并在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中主动“请缨”,挑起社区就业创业工作的“大梁”。
从失业人员到社区工作人员,从获得就业援助到帮助他人就业,梁丽蓉收获颇多。“在小浮桥社区工作的这两年来,我体验到了家人般的关心,也在帮助他人就业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女儿树立了榜样。”
在奔赴就业的这条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近年来,绵阳市人社局频频出招,打出助力社区就业组合拳:
◆创新建设“一对一”服务就业,建立《重点人群台账》《五分公共服务台账》,有针对性地根据重点人员的需求,做好“一对一”精准化服务;
◆优化就业创业环境,组织社区内创业者开展“创业沙龙”活动,分享创业故事及创业经验,促进优秀创业者带动社区失业人员在外就业;
◆打造就业创业宣传阵地,依托便民服务站、“零工驿站”等服务站点,连续开展招聘信息采集发布、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一体化的智能服务宣传措施。
时间见证努力,数据显示成绩。绵阳市2023年充分就业社区创建交出如下就业答卷——
◆涪城区石塘街道小浮桥社区为900余人提供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为45家企业提供人才推荐及政策宣传,为41名居民推荐了匹配岗位及就业指导;
◆游仙区小枧镇大河社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97.53%,登记失业超过1年人员基本实现动态清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100%;
◆游仙区魏城镇桂花社区劳务输出20余人,并帮扶2名居民实现创业,成功成立自己的公司;
◆江油市太平镇西山社区调查劳动力总数据4321人,并采集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用工需求68条,岗位需求165人,对在册人员提供精准服务达279人;
◆梓潼县崇文社区实现职业介绍200余人、技能培训100余人、收集用工信息420余条、政策咨询200余条……
(涪江观察记者 彭紫薇 王泽宇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