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三台——以“河长制+”解锁碧水长流生态密码
发稿时间:2024-12-30 09:40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一条不宽但清澈的乡村河道,一个背着背篓、不时弯腰捡拾废瓶与垃圾的背影,12月26日,在三台县建中镇麻柳河河畔,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映入记者眼帘。 “大叔,你捡这些瓶瓶做啥?”“换积分,兑东西。”建中镇村民代礼红转过身来,憨厚笑答。

清理河道漂浮物,守护一江碧水。
 

   绵阳新闻网讯    一条不宽但清澈的乡村河道,一个背着背篓、不时弯腰捡拾废瓶与垃圾的背影,12月26日,在三台县建中镇麻柳河河畔,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映入记者眼帘。

  “大叔,你捡这些瓶瓶做啥?”“换积分,兑东西。”建中镇村民代礼红转过身来,憨厚笑答。

  “废品可以兑东西?”记者疑惑不解。“走嘛,不信我带你去看看。”代礼红又说。

  跟着代礼红,记者来到建中场镇“生态惠民超市”,门口张贴着“河道垃圾回收积分管理办法”,上面明确标识着各种河道垃圾的兑换“价值”。

  “我有600多积分了,今天兑了一包洗衣粉。”代礼红拿着兑换的洗衣粉往家走,他的背影映在麻柳河清澈的水面,让人倍增暖意。

  是什么力量让村民自愿加入到保护河的行动中来的?

  “我们在郪江流域沿线乡镇创推‘河长制+生态惠民超市’,大力开展‘护河积分兑奖’等活动;同时,吸纳爱河人士、钓鱼爱好者等组建环境保护协会。截至目前,郪江流域管护协会已组织拾捡岸线垃圾和护河宣传120余次,累计参与1100余人次,沿岸全民护河氛围越来越浓厚。”三台县河湖保护中心综合股股长骆小平的一番话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

  麻柳河是郪江流域三台段的一条支流。郪江是涪江一级支流,全长150.91公里,在三台境内流长34.6公里,流经郪江镇、建中镇共8个村社,辖区有锦江河、麻柳河、陈古溪等支流。因其水深面宽,在全面推行河长制之初,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河湖长制落实力度差异等问题,导致部分河段镇村存在统筹抓手不力、人员经费保障不足、常态清理不及时的状况。

  针对河道清理整治常态化管理,三台县率先推行“1+N”清漂模式,即由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给1个专业合作社清漂,并设“N个”镇、村河长及网格巡河员监督;同时强化水环境整治,组建志愿护河队35支;创新“河长制+精准扶贫”模式,实现生态扶贫双赢。截至目前,三台郪江流域内已帮助300余户低收入家庭年增收7000余元。

  郪江镇梨子园村脱贫户陈明贵就是受益人之一。在郪江支流锦江河两岸陈明贵像往常一样开展巡河,打捞河面垃圾,“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一年下来还有3000多块钱,一举两得。”陈明贵说。

  郪江流域覆盖德阳中江县、绵阳三台县、遂宁大英县,跨市、县、镇河道管护特点明显。近年来,为破解跨界河流清漂难题,三台县与相邻市(县)联合巡查、会商,明确责任界限,创新监督手段,并通过县、镇级河长与河长办协调监督,有效推动跨界河道问题的解决。

  据骆小平介绍,对内,三台在郪江流域推行基层跨界河道漂浮物清理“监督补偿”;对外,与德阳、遂宁等市(县)签订《共管责任河段轮流承包清理和联合监督协议》,建立“轮包联清”机制,落实每周五联合清理制度,明晰上下游责任界限、强化联防联控、创新相互暗查监督手段,实现一般性问题不出乡镇、突出问题不出县级。

  “四种”清理方式+“两项”管理机制,有效破解河道常态清理和跨界河道清理等难题,助力郪江水质持续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标准。今年3月,三台郪江流域“4+2”管护模式被水利部评为2023年全国典型案例。如今,三台郪江流域一派河畅水清、流域安澜的美好景象。(杨芳 陈航 记者 李春梅 文/图)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