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鸿(成都)
初冬尚暖,风轻云淡。一个暖阳的午后,我一脚踏进三苏祠的门槛,顿时,就被那穿越千年的故事所深深感动。
眉山归来,暮色渐浓。灯火深处,静心重读《苏东坡传》,又被他的格局所折服。苏轼的一生,风雨飘摇,颠沛流离,他为官四十多年,被贬达三十三年,却依旧能满腔豪情,笑傲人生。
公元1036年,东坡降生于眉山,三年后苏辙降临人间。苏洵27岁踏上功名之途,屡试不第后,将心血倾注于二子。父子三人闭门苦读,1056年进京赶考,苏轼、苏辙双双题名金榜。年仅21岁的苏轼凭《刑赏忠厚之至论》名震京城,引得欧阳修盛赞不已,其文传颂四方,连太后亦为其粉丝。
可是,当苏轼即将踏上仕途之旅时,他的母亲突然病逝。按照宋朝当时的礼仪制度,他们兄弟二人辞官回家扶桑守孝三年。1061年,苏轼才正式开启从政之路,他先是任凤翔府判官。那几年,他的仕途相对平稳,一路顺风顺水。
1069年,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其激进之法而反对,遭王安石排挤外放。此后,他辗转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虽历经磨难,却一心为民,所到之处皆留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其间佳作频出,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西北望,射天狼”等名句传颂至今。
1079年,“乌台诗案”突发,苏轼身陷囹圄,险象环生。经多方营救,百日牢狱之苦后,被贬黄州。44岁的苏轼陷入人生低谷,却能自我疗愈,在东坡之上垦荒种粮,烹制“东坡肉”,修筑农舍,于田园间体悟生活真谛,心境渐趋豁达,文学创作亦迎来喷发之势。《赤壁赋》等作品尽显其豪迈胸怀与人格魅力,奠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此后,苏轼一路被贬,从黄州至惠州,乃至儋州。然其无论身处何方,皆能安之若素,化困苦为诗意,让生活盈满温度与烟火气。直至暮年,朝廷准予北归,未及与家人团聚,便病逝于归途。
夜深沉,难入寐。掩卷长思,忆往昔,众人每逢工作受挫、事业遇阻、人生低谷,常哀怨消沉,难以解脱。何不效东坡?以从容豁达之心相待,达“此心安处是吾乡”之境,享“人间有味是清欢”之宁。
此时,夜色阑珊,家人睡意正浓。我悄悄出门,走上凌晨的街头。风寒街寂,冷月当空。不远处的夜市却有温暖烟火,我在一夫妻小饭摊前坐下,女人笑盈盈端来一碗冒着热气的馄饨。抬头望着忙碌的男人,他们相互劝着对方去休息,一个说,你天亮要送孩子上学。一个说,你明天早市还要去买菜。可是,两人谁也没走。
这时,一出租车在小摊前停下,司机下车就喊:“一碗面条,一个饼”。话落,他又拿着抹布擦起了车。我随口说:“辛苦啊!”。他回头笑道:“哪个不辛苦嘛!”,他指一指远处的大楼,左边是医院,右边是字楼,灯都还还亮着呢。我们一起笑了。
我想,他们是否读过苏东坡呢?但他们分明懂得苏东坡。再抬头远望,几位清洁工挥舞着扫把,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