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王朗片区
11月13日,李子柒身穿绒花蜀锦裙,在平武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大美秋景中,深情弹唱歌曲《如愿》;
11月26日,2024全球熊猫伙伴大会举行,绵阳展区以特色地标产品、熊猫文创展示“熊猫家园”独有魅力,让人目不暇接;
12月6日,一只野生大熊猫雪天活动的视频成为网络热点,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绵阳北川片区的红外相机记录的画面;
……
一个月来,绵阳大熊猫频频登上热搜,这背后是一个人的前行、一群人的坚守、一个园的建设故事。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关键区域,绵阳拥有418只野生大熊猫,位居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大熊猫第一市”。走过三年时间,绵阳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之路?
“蜜蜂博士”张玉波查看蜂箱情况
——数说——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
●绵阳现有418只野生大熊猫,位居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大熊猫第一市”。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
●绵阳探索设立“公检法”派驻工作站,先后设立管护片区人民法院巡回法庭4处、公安警务工作站9处、人民检察院联络站9处,全力守护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真生态。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区域巡护队每天走10个多小时,平均每年走2000多公里。
●绵阳市大熊猫保护地面积从332平方公里扩展到4194.26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逐步显现。
巡护员梁春平在巡护途中
一个人的前行 产业发展与熊猫保护相融共生
“小张,养蜂和数字化咋个扯得上关系呢?”12月初,正值大雪节气,在绵阳市平武县木皮藏族乡金丰村“猫熊谷家庭农场”的院坝里,几个村民围着“蜜蜂博士”张玉波七嘴八舌地发问。
“小张”这个称呼,让河北小伙张玉波感到很亲切。2005年春天,正在北京林业大学攻读生态学博士学位的张玉波来到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做论文蹲点,在品尝村民的蜂蜜后,他对当地的蜂蜜有了深刻印象:“这里出产的蜂蜜有一股淡淡的中药味。”
博士毕业后,张玉波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一天,他接到了金丰村党支部书记唐正华的求助:“村民养殖的蜂群存活率普遍下降,怎么办?”张玉波立即买了科学养蜂的书寄去,但村支书不久又打来电话诉苦:“小张,我们这些大老粗咋‘啃’得动这些书?”
平武县森林覆盖率77.46%,50多年前就被定为大熊猫保护区。在随后和村民的沟通中,张玉波逐渐意识到,只有解决了当地村民的生计问题,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大熊猫的保护才会落到实处。
2019年初,张玉波毅然放弃北京的“金饭碗”扎根平武,创办“猫熊谷家庭农场”,将自己开发的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无私分享,带领村民们科学养蜂。“蜜蜂可以飞到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采集花粉和花蜜,还能帮助核心区的植物授粉。”张玉波告诉记者,他认为,小蜜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加速器,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转化器。
“希望能在3到5年间,把小山村变成生态保护基地、自然教育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看到这些变化,让张玉波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一群孩子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王朗片区参加野外科考活动
一群人的坚守 群策群力共同守护生物多样性
早上8时许,梁春平背上背包,准备和队友们进入林区开始巡护工作。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区域巡护队的工作日常,“通常每天要走10个多小时,平均每年要走2000多公里”。而这样的徒步巡护,梁春平已经坚持了26年。
进入冬季,王朗的皑皑白雪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前往,但对于巡护队而言,冬季巡护期是一年中最艰难的时段,“背包有十几斤,走几公里就汗流浃背了,但完全不敢停下休息,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一停下,汗水很快就结冰了”。
“巡护不只是在保护区里徒步,沿途还有很多工作。”巡护队员告诉记者,他们要记录并采集动物活动痕迹,排查偷猎、偷挖药材等情况,还要检查红外触发相机设备情况、更换电池和内存卡。
无独有偶,在王朗,从事自然保护工作的还有另一群身影。“生态导赏员通过为游客提供生态讲解,将保护生物多样性观念传递给社会,目标是把王朗区域打造成‘自然教育第一线’。”平武文旅公司副总经理郭雷向记者介绍着王朗片区发展与保护并重的未来规划。
早在2013年,郭雷就看中了自然教育行业的潜力,跟随家人迁居绵阳后,发现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有了一方天地可以实践他和团队的自然教育梦想。
从巡护员梁春平26年的执着坚守到平武文旅团队的共同守护,保护大熊猫的队伍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温情与善意。如今,绵阳市大熊猫保护地面积从332平方公里扩展到4194.26平方公里,生物种群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步显现。
绵阳拥有418只野生大熊猫,位居全国第一。
一个园的建设 跨区域协作撑起生态“保护伞”
冬日清晨,阳光透过树木的叶梢,为丛林披上一层金色,由平武县公安局白马派出所与王朗自然保护区巡护员组成的队伍正在开展大雪后的巡逻工作。“大家快看,这是毛冠鹿的脚印,印迹很清晰,应该是刚从这里跑过去,那边还有斑羚的。”一名巡护员指着脚印告诉大家,眼前正是一处野生动物的通道。
上世纪80年代,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大熊猫赖以生存的树林遭遇滥砍滥伐,公安民警与盗猎者开始了数十年的“猫鼠游戏”;而今,随着生态修复的进程加快,人们与野生动物偶遇的次数开始多了起来。
从“猫鼠游戏”到大熊猫频繁现身,这是生态的变化,也是制度和法治的力量。为有力护航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绵阳相继出台《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片区行政执法机制》《大熊猫国家公园公益诉讼保护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地区跨区域保护协作机制》等文件,构建起“从上而下”的生态保护“大格局”。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王朗片区,一只大熊猫涉过小溪。
如果说保护大熊猫是在自然界中撑起一把“保护伞”,那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这把“大伞”之下,万物生灵得以更好地安然栖居。近年来,绵阳探索设立“公检法”派驻工作站,先后设立王朗、雪宝顶、老河沟、宽坝林场管护片区人民法院巡回法庭4处,设立老河沟、王朗、虎牙、泗耳、土城、小河沟等公安警务工作站9处和人民检察院联络站9处,全力守护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原真生态。
以法为基,4194.26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内,数十项综合执法行动相继展开,一系列举措有力护航这一方山水,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当一个人、一群人的行动上升到制度、法规层面,绵阳探索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坚守“保护第一,永续发展”的理念,绵阳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做优“大熊猫第一市”生态品牌,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肩负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的使命,绵阳正面向世界讲好熊猫故事、中国故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上呈现新的精彩。(记者 李春梅 杨方彧 彭紫薇 本版图片均由视觉绵阳提供)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