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明月峡:蜀道的古今变迁
发稿时间:2024-12-08 09:12   来源: 绵阳日报

  □宋扬(成都)

  往昔总觉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皆因崇山峻岭,岂料,水亦为蜀道难以跨越之险阻。

  自翠云廊景区启程,我便驱车直抵古蜀道上陆路与水路俱为天堑的明月峡。秦巴山脉由北向南延展至川北,地势渐趋繁复,山峦横卧,奇峰兀立,峻岭绵延,仿若天然壁垒。然嘉陵江以不屈之志,经亿万年时光,于秦巴山间冲开一豁口,坚毅奔赴巴蜀之境。此乃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之缺口,即古蜀道上遐迩闻名的明月峡。

  伴随中华历史长河演进的明月峡古栈道,历经朝代更迭,于战火纷飞中数度毁伤,屡经修缮,遍体鳞伤却仍坚毅前行。明月峡古栈道,先秦始建,三国熙攘,唐宋盛极,宋末倾颓,元代复修,终因清初“三藩之乱”遭弃。“路出沙河,一径峭壁”,所言即嘉陵江上之明月峡古栈道。岑参入蜀,于《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描绘所见——“栈道笼迅湍,行人贯层崖。岩倾劣通马,石窄难容车”;袁枚舟行明月峡,赋《朝天峡》(即明月峡)——“滩转峡角来,双峙袤千丈。”昔日明月峡古栈道,或于倾斜山坡凿孔架梁,或于平台立柱托梁,梁上再铺木板。翻新后的新栈道,宽达两米。人行其间,往昔“仅能旋肘,莫并两肩”之险象不再。如今,古栈道已难觅踪迹,唯余当年固定木桩的孔洞等距排列于绝壁,那些硕大柱孔宛如历史的眼眸,幽深沉静,悠远绵长。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栈道虽趋坦易,然山依旧令人胆寒。山矗立眼前,笔直向上,甚而似悬于头顶,仿若随时倾压而下,顿感山石欲裂,心生畏意,不敢仰观。江水自峡口汹涌而至,源起秦岭深山的嘉陵江浑黄浓稠。江中乱石嶙峋,或耸出水面,或潜藏为礁。由此可见,往昔水上行舟之危,不逊陆地栈道。栈道上方,老川陕公路化作明月峡景区的观光车道。

  1936年6月竣工的老川陕公路于抗战时期意义非凡,是连接前线与后方的关键通道。彼时,数十万筑路军民于绝壁半腰开凿出宽4至5米、长864米的“半隧道”,成就了著名的“老虎嘴”奇景。我所见的“老虎嘴”通体赤黄,形貌狰狞,仿若猛虎张牙舞爪,欲将过往行人车辆吞噬。江对岸,约2.5亿年前的晚印支运动致使秦岭山脉与龙门山脉于此碰撞挤压,令原本水平的地层向上弯折拱起。此乃人类地质史上又一奇观——明月峡背斜。不时,“和谐号”列车自江对岸山洞呼啸而出,又哐哐驶入下一山洞,列车下的铁轨,正是我国历史上连通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宝成铁路。

  蜀道兴废交替,明月映照古今。每一代蜀道的更迭,皆饱含血汗艰辛。历史于明月峡留存六条道路——山间小径、岸壁栈道、江边纤道、江中航道、川陕公路、宝成铁路。此六条道路自远古绵延至今,真切呈现蜀地交通发展的轨迹,亦如实记录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蜀道悠悠,岁月漫漫。岂止“六道”?古蜀道旁,新108国道与京昆高速并肩驰骋。西成高铁穿越蜀山、秦岭,往昔古蜀道需数日之程,现今仅两小时即可抵达,更有头顶自成都飞往西安、北京的客机,凭科技之力,将空中蜀道化为几近笔直的航线。蜀道,狭义可界定,广义亦能诠释。出蜀之路,皆为蜀道。四方八达,条条蜀道通世界。使蜀道不再难,于吾辈时代终成现实。若李白有知,当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往昔已一去不返。

  瞻望明月峡的六条道路,我真切体悟蜀道自厚重历史走来的悠远、雄浑、广袤与深邃。蜀道向北,古迹星罗棋布,如苍穹繁星闪耀,孕育生态文明与风流人物,似大地明珠璀璨。蜀道亦崭新如初,新时代蜀道华章仍在绚烂续写。此般故事,亦将于未来铸就历史之永恒。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