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为了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月28日下午,绵阳市先锋路小学特别策划并举办了以“非遗进校园 先锋促成长”为主题的2024年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到绵阳市非遗协会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到校授课,活动涵盖了盔头、面塑、草编、粮食画、拼布等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盔头制作技艺
川剧盔头制作工艺复杂多样,素有“七十二顶半”之称,与官阶、行业、性别、善恶等密切相关。川剧盔头分为软帽与硬帽,各部件可自由组合,以适应不同角色的需求。汪伟老师所从事的川剧盔头制作技艺属于硬帽工艺,每顶盔头需经过上百道工序,根据不同角色和帽型的要求,选用不同的工序和工艺,每顶盔头均有其特定的尺寸和重量标准。
汪伟老师现场展示盔头制作技艺,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制作。学生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盔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体验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从而增强了文化自信。
面塑艺术
“绵州面塑”,亦称“捏面人”,主要流传于绵阳市涪城区,融合了本地民俗、传统美学和造型技艺。以面粉、糯米粉等为主要原料,经过和面、发酵、醒面等多道工序,采用捏、揉、搓等手法,创作出各类人物、动植物形象。作品栩栩如生,蕴含着本地民众的民俗需求、精神追求和生活生产现状。“绵州面塑”自成一派,拥有独特的技艺和配方,作品可永久保存,不腐、不霉变、不开裂、防摔,备受业界赞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
在何云均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逐渐掌握了面塑技巧,通过手工捏、搓、揉、镶等工序,手中的大熊猫形象日益生动。孩子们还发挥创意,为大熊猫增添了独特的装饰,如小领结或翠绿的竹叶。经过一个小时的创作,一只只憨态可掬、萌趣十足的大熊猫作品呈现在眼前。
草编技艺
张晓莉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草编的编织技巧,用草料编织出实用或装饰性物品。草编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编织技能,还让他们了解了草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和魅力。
鑫田粮艺
鑫田粮艺源于民间,是川西北地区的典型乡土文化和纯手工技艺。潘德贵老师引导学生利用五谷杂粮等天然材料,创作出具有艺术美感的粮艺画。粮艺画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理解粮食文化的丰富底蕴。
拼布艺术
自兽皮制衣时代起,人类便开始使用拼接技术。随着文明的发展,纺织品和织染技术的出现,拼布艺术应运而生。顾玥瑜老师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绵阳拼布”的传承人,在她的努力下,拼布艺术已进入绵阳市部分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顾老师教授学生拼布的基本技巧,让他们用布料拼接出各种图案和作品。拼布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耐心和细致度,还让他们了解到了拼布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据悉,该校大队部组织各班级有序参观体验,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学生们对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兴趣和爱好。本次活动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未来,我校将持续开展类似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徐婷婷 王婷婷 黄友勇)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