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和队友在吴家老宅测量石柱
12月3日,清晨8时刚过,绵阳市三台县石安镇清江村的山林田野间轻笼着薄雾,静谧的乡村在鸡鸣狗吠声中渐渐生动起来……此刻,清江村吴家湾蛮洞山吴家老宅的院门前,来了几位穿着桔红色马甲的“不速之客”——三台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小分队的队员们拿着相机、无人机、测距仪、卷尺、笔和笔记本等普查工具,在征询了主人家的同意后,又开启了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这是一栋距今有两三百年的古建筑,大家根据分工,仔细测量、记录。”小分队队长张鑫组织大家进行了一场简短而高效的碰头会后,队员们各就各位忙碌起来。
张鑫是一名90后,长期从事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今年是他首次参加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普查现场,他一边使用RTK测量仪围绕吴家老宅卡边打点,一边绘制平面图。据张鑫介绍,“现在开展文物普查,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像这种手持RTK测量仪是我们普查时必不可少的标配工具。通过专业的设备,能够获取更加精准的文物数据,让文物管理‘有数可查’。”
石墩、窗棂、门槛、古井……除了精确记录这座老宅子附属文物的位置和尺寸,建筑物的每一个转角都要进行一次测点,所有数据采集完成后,队员们还要根据采集数据绘制平面图,进行资料汇总整理。
“吴家老宅是由正厅、左右厢房及门楼组成的四合院布局,为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门呈八字形。正厅里面保存有一块双龙戏珠牌匾。该建筑为川西北地区典型的传统民居布局,整个布局保存较好,有一定的文物价值……”队员李欣月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
“用得着记这么细吗?”记者忍不住问李欣月。她腼腆一笑,告诉记者:“当下的文物普查工作每一笔记录,都将成为未来探究历史的线索与依据。”或许,这句质朴的回答正是文物普查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李欣月和队友在吴氏墓群记录普查数据
从吴家老宅出来时,薄雾已经散开,沐浴着冬日暖阳,队员们沿着崎岖的乡间山路步行至蛮洞山吴氏墓群。
“点位1坐标找到了”“点位2坐标找到了”……六座土冢墓隐藏在荆棘遍布的丛林中,普查队员穿行在丛林间,结合“三普”调查数据,通过手机微信群不断汇报点位确认情况。
张鑫向记者介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期,很多文物遗址都是通过相对单一点位进行记录,导致遗址边界不够清晰。小分队借助现代的专业设备能实现更加精准定位,通过点位相连可以勾勒出清晰的文物边界,满足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的精度要求。
相对于建筑类普查对数据要求的精准,在野外普查更费脚力,也更具挑战性。“在普查过程中,除了突然遇见蛇、黄鼠狼等动物受到惊吓外,还要克服资料匮乏、信息不全等困难。”张鑫说。
结束蛮洞山吴氏墓群的普查工作已近中午,张鑫和队员们坐在路边就着矿泉水啃起了饼干。“先垫个底,今天有17处点位要去测量,时间紧得很!”张鑫告诉记者,普查工作多在乡村田野,为了尽快完成计划点位普查,无法准时吃饭是常态。
寻古墓葬、访古建筑、探石窟寺……夕阳西下,外业工作暂告一段落,队员们驱车赶回镇上的小旅馆,开始内业整理。
所谓“外业”“内业”,是队员们的惯用术语——“白天跑田野、晚上填数据”,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在内业填报环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细心和耐心,队员们仔细核对每一条数据,用心填报每一处文物点的登记表信息。
“文物普查需要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作为年轻的文物普查员,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通过系统地调查、记录和分析,对文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进行详尽记录。”张鑫认为,文物普查作为一项系统性、科学性的工作,每一次的调查都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记者手记:
三台县共有三普时期1048处不可移动文物需要复查,加上新发现历史遗迹,四普普查达1078处。自今年四普工作正式启动以来,目前已完成653处普查。
每一处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小分队的队员们的每一次探寻、每一次记录、每一个数据,都是在为那些沉默的历史发声。
在这一场与时间和历史对话的旅程,普查队员度过的每一天,看似平淡却不平凡。他们不畏酷暑严寒,奔走山间田野,用脚步丈量大地,以双手触摸历史,在调查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记录下的不仅仅是文物数据与资料,更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敬畏——让我国文物资源“家底”更清晰、让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更可见可感。
云淡风轻的背后,是未应磨染的初心,也是业精于勤的坚守。
(张辉 记者 李春梅 王何力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