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瓷器焕然一新
修复的作品兼具艺术与创造价值
破碎的瓷器上增添一些图案更具美感
尹启荣在工作室琢磨瓷器修复技艺
工作室陈列着尚待修复的陶器、瓷器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俗语所提及的锔瓷,是一门古老民间手艺,即把破碎瓷器用金属“锔子”修复。在时代浪潮的冲刷下,锔瓷手艺已渐趋罕见。然而,在三台县潼川古城的“锔瓷堂”瓷器修复工作室,却似时光的静谧角落。这里,陈列着的修复器物在光影中诉说往昔,工作室主理人尹启荣凭借锔瓷与金缮技艺的融合,赋予残瓷新生。
□胡丽 记者 李春梅 文/图
家族传承 16岁随父学手艺
1967年,尹启荣出生于三台县潼川镇广化尹家大院。
“补坛坛补罐罐,补碗碗补盘盘……”从他记事起,尹启荣就见爷爷、父亲挑着沉甸甸的修补工具,穿梭在城镇街巷、乡间小道,吆喝的声音萦绕在他耳畔。
在家族技艺熏陶下,尹启荣便对瓷器修补技艺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热爱。1983年,16岁初中毕业后,他开始跟随父亲尹久富学习锔瓷手艺。
“过去的瓷碗很贵,所以用坏了舍不得扔,大家就会找手艺人来锔碗。”尹启荣回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粗糙的土陶制品如瓦罐、瓦锅等,是许多家庭的日常用品,瓷器则显得较为珍贵。
“锔瓷具有不可逆性,考验修复者的审美和水平……”尹启荣说,民间修补工艺,需要寻找隐藏在器物表面的细微裂缝,精准开孔、镶嵌、锔钉,确保修复之处既牢固又美观。尤其是面对仅有数毫米厚度的瓷器时,匠人们更需要全神贯注、小心翼翼。
在修复工作中,尹启荣还尝试对瓷器进行二次创作,给瓷碗边的豁口,镶嵌上一朵祥云;给破碎的水墨画瓷碟,新添竹子图案……
精进技艺在破碎处创造美
尹启荣告诉记者,以前的修复技艺,主要是把打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刚钻钻孔,再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钉嵌住抓牢。“现在,我希望在复原的同时,将破碎的瓷器变成另一件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尹启荣说。
在父亲悉心教导下,尹启荣掌握了祖辈传承下来的锔瓷技艺。他还到江西、陕西、浙江、景德镇等全国各地拜访名师,不仅与众多古玩爱好者切磋技艺,还融会贯通学会了金缮技艺,使其修复技术达到新高度。
尹启荣认为,文物是要求“修旧如旧”的,要掩盖器物的缺陷,恢复文物的原貌。但“金缮”不仅是恢复器物使用性,还在破碎中创造另一种美。
学成后的他,不仅能复原古老瓷器原貌,更能在裂纹走势中,融入艺术创作,使修复作品兼具艺术性与创造性,让古瓷器焕发新生。
坚守技艺“享受自己的热爱”
如今,瓷器、玉器等工艺品的生产工艺日益机械化、价格逐渐亲民,导致许多原本以修补瓷器、玉器为生的手艺人纷纷转行。愿意学习锔瓷、金缮技艺的人更寥寥无几。
尹启荣,成为当前坚守金缮修复技艺的“孤勇者”。
2018年,尹启荣在绵阳市涪城区注册了“尹记陶瓷维修店”,并在川龙市场开设了第一家“尹记古玩修复工作室”;随后,他又在闲鱼、微拍堂、域鉴等平台开设了多家名为“尹记锔瓷堂”的网店,让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到这门手艺;2021年,他在三台县潼川古城创办了“锔瓷堂”,继续推广尹氏金缮修复技艺;2022年12月,尹记锔瓷技艺被列入涪城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7月,尹氏金缮技艺被列入三台县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尹启荣说:“修复不仅是技艺上的挑战,还是情感上的交流,我修复的不仅是物品,更是人们的惜物之心。”
人过半百,与瓷器打交道近40年的尹启荣认为,瓷器修复与其说是一种工作,不如说这是在享受自己的热爱。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