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凤君
近日,第六届绵阳市职业技能大赛在绵阳市公共实训基地举行。大赛汇聚了全市48个代表队共360名选手,不仅展示出不同领域新兴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更彰显了我市对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作为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绵阳究竟是怎样培育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的呢?记者进行深入探究。
完善技能竞赛体系,筑技能人才“高架桥”
在第六届绵阳市职业技能大赛比赛现场,选手们纷纷施展“看家本领”,秀技能、亮绝活、展风采,精湛技艺令评委与观众大饱眼福。
“今年大赛的主要特点是工种设置极为丰富,从去年的8个工种增加至今年的14个。在确保传统工种得以保留的基础上,新设了互联网营销等四个新兴网络职业工种,还增添了叉车工这一实用性工种,并且参赛人数达到历届之最。在今年组队时,我们还进一步放开参赛人群限制,参赛人员既有企业职工,也有院校学生。”绵阳市公共实训和技能评价指导中心主任卓进介绍道。
据了解,像这样的市级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绵阳市每两年以市政府名义举办一届。近年来,我市出台《绵阳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试行)》,每年组织开展10项市级行业赛,还适时举办绵阳米粉等特色专项赛,构建起以绵阳市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行业、专项、县级技能竞赛为主体,企业、院校技能竞赛为基础的全方位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今年在竞赛方面,我们特意组建了绵阳市首个竞赛研究中心,将依托该中心围绕职业技能竞赛的办赛模式、竞赛规律、成果转化以及技能提升等多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与交流。”卓进说道。
构建公共实训体系,促技能人才“提质量”
踏入绵阳市公共实训基地,数控车(铣)床、焊接、网络布线等实训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充分满足多工种人员的日常培训需求。据了解,绵阳市公共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于2021年3月投入试运行,是省内首个建成的市级公共实训基地。
“经过近三年的试运行与不懈努力,我们在绵阳市成功构建起‘1+N’的实训基地模式,以主基地为核心,牵头组建了15个分基地、3个行业基地,形成了遍布全市的19个实训基地框架结构,能够满足各县(市、区)不同人群的实训需求。”卓进介绍,“截至今年8月30日,累计为8.5万人次提供了服务,带动就业2.6万人次。”
同时,实训基地与四川九洲技师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培训中心开展政校企合作,牵头长虹、九洲等重点企业与院校共同组建“绵阳市职业能力建设联盟”,促使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至今已输送技能人才3000余人。
聚焦产业就业需求,大力实施政策“微改革”
为深入推进“人才兴市”战略,强化技能人才对产业与科技的有力支撑,经市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2022年4月,省人社厅正式批复我市建设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该项目被列入“技能四川”建设三大重点项目以及省委、市委深化改革任务台账。此后,我市大力实施政策“微改革”,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全链条改革创新之路。
“去年,针对技能培训补贴不够精准的问题,创新推行分类分级的差异化培训补贴政策,补贴标准最低为900元/人,最高达3800元/人,全市高级工及以上培训人数从之前每年度不足300人跃升至今年的2800人。今年,又聚焦技能培训资金分散的问题,推行部门协同制职业技能培训试点,创新人社部门拨付培训补贴资金、行业部门保障培训食宿资金的新模式,有效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郑洪华介绍道。
企业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关键主体,为提高其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今年,我市创新性出台《企业岗位订单制职业技能培训试点实施办法》,支持企业担当培训主体,打破职业工种限制,依据岗位技能需求自主设定培训课程,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并将培训后是否实现稳定就业作为培训考核的重要依据,有效化解企业培训中的工学矛盾,积极构建起培训促进就业的良好格局。
“我们将持续聚焦提升职业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深化改革进程,优化调整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政策,探索‘揭榜挂帅’项目制培训模式,打造‘一县一品’培训品牌,加大对产业发展急需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优化人力资源供给。”郑洪华表示。
优化成长激励体系,为技能人才“搭梯子”
走进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张宝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的技术骨干正在为公司电工岗位工作人员开展实训培训,旨在提升工厂设备维修队伍的整体能力。“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技能实训课,每月开展2到3次。”张宝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张宝向记者介绍,“我们工作室由制丝、卷包、物流信息、动力、工艺质量五个专业线的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以及年轻技术骨干组成,近年来,我们接连攻克了高架库管理、设备效率提升、电工技能培训等诸多领域的技术难题,取得了134项技术成果。”
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放眼望去,各类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整个生产流程实现了生产设备自动化、数字化集中控制。
据了解,绵阳市积极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浓厚氛围,积极探索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试点工作,实现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的同步提升。此外,还推出一系列荣誉激励举措,对高技能人才领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20万元资金奖补。同时建立职称“直通车”评审制度,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等可直接申报评审相关系列(专业)副高级职称,国家级技能竞赛奖牌获得者、四川省技术能手等可直接申报评审相关系列(专业)中级职称,成功实现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职业发展的有效贯通。
目前,全市已拥有技能人才49.3万人、高技能人才13.5万人。我市将继续围绕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实施“全链条”改革创新,推动职业、就业、产业“三业”联动。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将突破20万人,占技能人才比例达40%,基本构建起职业、就业、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