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片(绵阳)
“人间八月秋霜严,芙蓉溪上春酣酣。”“人间三月春风好,芙蓉溪上迹如扫。”宋时唐庚于《芙蓉溪即事》中留下的诗句,宛如穿越千年的悠悠回响,在芙蓉溪的波光粼粼间荡漾。
芙蓉溪,发端于李白故里江油,杜家河与战旗河两源在唐皇室狄娘娘与杨状元归隐的太平楼三岔河汇聚,便开启了它的奔腾之旅。因沿岸芙蓉花盛绽,它有了“花溪”的雅号,一路蜿蜒数十公里,最终汇入涪江、嘉陵江、长江,奔涌入海。若在大海中邂逅那散发芙蓉清香的水珠,或于高原上遇见带着芙蓉芬芳的雪花,别忘了告知它们,其故乡在李白故里,在游仙大地,而那萦绕心间的乡愁,便是那花繁叶茂、色泽绚烂的芙蓉花。
芙蓉花,这地道的中国精灵,亦名木芙蓉、拒霜花。它的花瓣似有神奇魔法,随温度与水分的变幻,花青素浓度悄然改变。于是,“三醉芙蓉”“弄色芙蓉”在晨曦中绽露洁白或浅红的笑靥,至中午与下午则晕染为深红;“鸳鸯芙蓉”更是独特,半瓣银白,半瓣粉红或紫,恰似天边的云霞落入凡间。因五代后蜀皇帝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钟情于此,芙蓉花又被冠以“爱情花”之名。或许正因如此,狄娘娘与杨状元才在芙蓉溪畔谱写了那凄美动人的爱情篇章。
芙蓉花与芙蓉溪的邂逅,恰似命中注定。道家仙人李意期、针灸始祖涪翁亦沉醉于芙蓉溪的魅力。它坐落于四川西北,古巴国与蜀国的交融之地,600平方公里的流域与平原、高山、深丘相依相偎。它时而悠然缓行,时而匆匆疾走,时而短暂驻足,于游仙的浅丘地貌间勾勒出百里生态长卷。水依着山势蜿蜒,浪随着湾流起伏,那母猪壳、白条子、红尾子、草鲫鲢乌鱼,是溪中跃动的鲜活音符;水草在风中轻舞,明月于碧波中倒映,古石桥、石河堰、老码头、渔舟唱晚,是岁月镌刻的深深年轮。滨水而居,有稻田青瓦、鸡鸣鸭叫相伴;沿溪漫步,清风夕阳、美酒香茶相随。晨闻鸟啼,暮赏花落,阡陌纵横间炊烟袅袅,矮篱疏影里岁月静好。这般自然随性、闲适悠然,不正是道家苦苦追寻的境界?游仙,“游”为行走姿态,“仙”乃心灵境界。故而,李意期寻觅多年后在此修行悟道,也便有了答案。
钟情芙蓉溪者,岂止李意期。三国刘备自下游左岸登上溪边东山,极目远眺,不禁发出“富哉,今日之乐乎!”的千古慨叹,东山自此易名富乐山。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于下游右岸建起唐代天下四大名楼之首的越王楼,楼中至今留存古诗150余首,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佳句传颂至今。诗仙李白至游仙,登越王楼,泛舟芙蓉,于治平书院饮酒赋诗。古蜀道自东津古渡横跨芙蓉溪,彼时游仙作为古绵州主要治地,长达1600余年。历代文人墨客入川,皆在芙蓉溪畔的治平书院停歇,把酒吟诗,畅叙幽情。杜甫亦数度栖居于此,留下“渔人漾舟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观打鱼歌》)等传世名篇。后人感怀诗仙诗圣于此的时空际会与芙蓉溪的不解之缘,将治平书院改建为“李杜祠”,此乃全国唯一。陆游、文同、李调元等诸多诗人亦曾漫步芙蓉溪畔,在富乐山、白云洞、仙人桥、渔父村等地留下精美诗篇数百首。
“富乐山下荷依柳,芙蓉溪边歌满楼”。往昔游仙的富庶繁华跃然诗间,今朝的游仙亦不逊色。溯芙蓉溪而上,一座新城于游仙大地拔地而起,人们尽享惬意舒适、富足安然的生活。以芙蓉溪命名的美食城、住宅小区等,皆为人们对这条河流的深情礼赞。芙蓉汉城、芙蓉金城、芙蓉小区……芙蓉溪不仅奔腾于河床,更融入人们的生活,化作生活的一抹亮色,一种习惯,一丝情怀。
当代人对芙蓉溪的眷恋,许是文化基因的一脉相承与绵延不绝。芙蓉溪下游左岸的沈家坝,数十位艺术家聚居于此,仅诗人便有20余位,他们与芙蓉溪朝夕相伴,心灵相通。仙人桥两端,博物馆与科技馆巍峨耸立,一者连接历史的厚重,一者牵手现代的辉煌。
“白云深处碧溪流,渔父逍遥溪上头。”时光匆匆,芙蓉溪却似不朽诗篇,散发着暖阳般的光辉。它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一条流淌千古的岁月长河,奔腾不息,永无尽头。
“水国迢遥淡欲烟,芙蓉溪畔白云巅。”爱上一朵花,恋上一条河,钟情一方土地,无需诸多理由。居于芙蓉溪畔,无需诉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且谈天空飘舞的雪花,远方诗意的召唤;且说溪流中鱼儿的欢跃嬉戏,芙蓉飘落水面的水墨韵致或纸伞雨巷的幽情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