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情感累积与心灵复现——读钟继根诗集《来自故乡》
发稿时间:2024-11-24 09:24   来源: 绵阳日报

  □郭园(安徽)

  绵阳诗人钟继根于《来自故乡》后记中坦言:“诗集的完稿,是在一次次归返老家,踏入油菜垛、草谷垛,走进玉米地、果树下的体悟里,逐步积聚而成。”其《来自故乡》满溢着深情与眷恋,家乡的亲友情谊、山水风光、四季轮回皆化作诗行中的斑斓景致,借由对人物与事物的追忆,凝视生活百态,远眺故园旧梦,仰望生命的深邃与广袤。

  二十余载光阴在内江的乡土中扎根,二十余载岁月在绵阳的山水间流转,诗人以诗歌为舟楫,开启了第一与第二故乡的心灵之旅。无论是资中县罗泉古镇的古朴幽情,绵阳涪江的滔滔逝水,还是七曲山大庙的庄严肃穆,皆被诗人赋予了浓郁的情感色彩,成为其心灵倾诉与生活回溯的源泉。

  诗集中,对故土亲人的深切回望令人动容。祖辈的慈爱、父母的辛劳、孩子的纯真,以及诗人与自我的灵魂对话,共同编织起家的温暖记忆与人间的细腻情感。如“父亲经营着卑微的生存”(《我的父亲》),寥寥数语,勾勒出父亲在生活泥沼中奋力挣扎的身影,当袅袅炊烟升起,那清瘦身躯中渗出的汗水,饱含着收获的喜悦与对家人深沉的爱意。诗人以细腻笔触梳理父亲的人生轨迹,使一位饱经风霜、默默奉献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看着只有七十多斤的父亲/伤口上,微笑自言自语/是怎样一种深沉的爱/送给我一双飞翔的翅膀”(《我的父亲》),岁月的重负压弯了父亲的脊梁,那瘦弱之躯宛如一颗在风雨中飘摇的豆芽,而伤口处的“微笑”,恰似一道刺目的光,照见了父爱的无私与伟大,仿佛在无声地慰藉远方游子,莫要牵挂。父母之爱,如涓涓细流,润泽子女一生,倾尽所有,无怨无悔。

  在《念亲恩》中,诗人叹道:“我们走时,天多大,现在也多大/但辛劳垒起屋前枯树上的老巢/疼痛坐风中张望/岁月无情/那么快就把父母的脸抚摸老了”。时光流转,子女成长,父母却在岁月的侵蚀下日渐衰老,诗人遂向风祈愿:“请拖住父母衰老的脚/让陪伴托起黄昏/缓慢的走过一段又一段时光”。此般心声,饱含对时光匆匆的无奈与对父母的愧疚,亦彰显出对亲情的珍视与感恩。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亲子之情,血脉相连,是生命的延续,亦是爱的传承。

  诗人的笔触亦在四季更迭中深情抚触家乡的景致。春花秋月、阴晴雨雪、山川草木、节气民俗,皆成为其情感的寄托与诗意的源泉。家乡,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更是情感记忆的归宿与心灵的港湾。村头那棵古老的树,宛如一位忠诚的守护者,见证着村庄的兴衰荣辱,与村民共历风雨,洒落一地斑驳树影,为世间生灵遮风避雨。“我不知身在何处/只看见/故乡在草叶尖上颤抖”(《故乡在草叶尖上颤抖》),诗人以敏锐的感知力捕捉到故乡在细微之处的律动,雨水、露珠、石头、野草、庄稼的芬芳、纷飞的落叶、茂密的树林、儿时的迷藏……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汇聚成故乡的情感洪流,触动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虽往昔美好难以重现,却在记忆中熠熠生辉,成为心灵的栖息之所与灵魂的慰藉之源,让人领略到家乡的草木情韵、自然魅力与人文温度。

  于过往回忆里,诗人亦倾诉着内心的万千思绪与情怀。在绵阳的生活岁月中,诗人以个体的思亲思乡之情为纽带,串联起大地之上的情感脉络与共鸣之弦。其文字如灵动音符,在共性的旋律中,引领读者穿梭于老家与绵阳的生活画卷,感受情感的交融与思想的碰撞。同时,诗人在人生旅途中,亦怀揣梦想,砥砺前行,无畏苦难与艰辛,以坚定的笔触书写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天涯写满微红的寂静/眼眶落下一地桃花/……/还记得那个不熟悉的故乡吗”(《思故乡》),诗人从个体的生活境遇出发,纵然窗外世界繁华,却无法慰藉内心的乡愁,唯有在故乡的青石板路上,方能寻得心灵的慰藉与情感的归依。而在《涪江吟》中:“萤火虫拉着小溪汇聚/遥远的哨声/踏着铿锵步伐走来/涪江,以最澎湃的方式/升腾一方水土冉冉桑烟”,诗人巧妙地将两地生活融合,无论身处何方,皆心怀热忱,拥抱生活。如《聆听七曲山》所云:“在空谷,种满幽兰/在山巅,云卷云舒”,尽显诗人豁达心境与对生活的诗意领悟。

  诗人与诗歌,恰似生命的双面镜像,一面映照个体的情感世界,一面折射生命的广袤与深邃。钟继根的诗作源于故乡,又超脱于故乡的地理局限,在抒发个人情思之际,亦于无意间回溯与观照乡村的土地、人事与风物,触动着每一颗拥有两个故乡之人的心灵琴弦,奏响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情感乐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