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人物
市级非遗项目安州葫芦烙画代表性传承人郑金成——妙手巧思“烙”出万千宝葫芦
发稿时间:2024-11-24 08:26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他叫郑金成,今年51岁,从事葫芦烙画已20年有余,是绵阳市级非遗项目安州葫芦烙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作葫芦烙画

  在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有一位被当地人称为“葫芦哥”的农民艺术家,他以烙铁为笔,以葫芦为纸,轻巧勾勒间,精致细腻的图案便被烙烫在形态各异的葫芦上。

  他叫郑金成,今年51岁,从事葫芦烙画已20年有余,是绵阳市级非遗项目安州葫芦烙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万个葫芦练绝技烙功精进臻化境

  平日里,郑金成除了打理10余亩葫芦地,其余时间几乎都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一支电烙笔、一排颜料,以及大大小小的葫芦,是陪伴他最多的“朋友”。

  位于河清镇富乐社区的葫芦烙画传习基地里,成千上万个成品、半成品葫芦烙画,是郑金成多年来积攒下的心血。其中,除了有长相标准的“压腰葫芦”,传习基地里还有千奇百怪的异形葫芦,以及各种迷你的手捻葫芦等等。

  诗意的山水、腾云的祥龙、绽放的牡丹……记者仔细观赏葫芦上的画作,每一件作品都制作精美,方寸里藏着大乾坤。

  郑金成告诉记者,在葫芦上烙出这些画,主要分为立意、起稿、选材、选工具、调温、烙画等几步完成。

  郑金成说,一个葫芦从下种结果,到最后能够摆上桌烙画,这一整个创作过程至少要三年多时间。葫芦的果实采收后还需要晾置、风干足够时间,再对葫芦表面进行清洗抛光,才能成为创作的原材料。

  创作葫芦烙画,首先要选择色泽好、皮质厚、形状好的葫芦,根据葫芦形状来确定制作图案;烙画时,需要掌握好温度、力度和速度,温度太高画面就不好把控,甚至容易画重、画燋;晕染上色时,使用不同温度的烙铁,通过运笔快慢,使画面表现出深浅不一的色调,让画面更加立体,再根据画面风格来表现技法。

  葫芦烙画上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谈话间,只见郑金成手拿烙铁开始在葫芦上勾画,这是葫芦烙画的主要创作步骤。为了保证烙画的质量,他要保持非常平稳的力度,这样在保证艺术效果的同时,也能让作品保存更长时间。

  烙制出一幅精美的画,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葫芦的烙画工艺非常考验创作者的雕刻技术、绘画功底和耐心。我从20多岁开始拜师学艺,这些年来,几乎每天都与葫芦相伴,至少画废画烂了上万个葫芦。”郑金成说。

  经过潜心研究,郑金成将绘画、烙画及雕刻艺术的巧妙构思集成于葫芦上,这才有了《五福临门》《中国龙》《五只大熊猫》《万众一心》……这些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作品。

  矢志创新绘精品匠心守艺传薪火

  郑金成说:“坚持了20年,一直想在这个行业做出成绩,所以需要不停学习创新。”

  近年来,郑金成推出了葫芦烙画的各类文创产品,包括装饰挂件、摆件、容器等;同时他还开拓网络销售渠道,让这个“宝葫芦”成为了更多消费者的“心头爱”。

  “我的葫芦烙画,卖到过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最贵的葫芦烙画,卖到近万元了。”他说。

  在坚持创作的同时,郑金成也致力于教授烙画技艺。他亲自面授的学生就有千余人,学生来自四川、河北、新疆等地。

  葫芦上憨态可掬的人物

  如今,他还走进学校、社区宣讲,通过网络直播教学,讲解烙画发展历史,教授烙画基本技法。

  葫芦很小,却呈现出了我国的大好河山和灿烂人文。在郑金成的带动下,葫芦烙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如今,在郑金成老家河清镇同心村,第二个葫芦传习基地正积极打造中,占地2000多平方米。他希望将基地打造成从种到收、再到创作的研学传习基地。

  “我辛苦劳作后收获的果实,能够经过艺术加工,受到更多人欣赏喜爱,满足了。未来,我还要坚持把葫芦烙画传承下去,让周围的老百姓能够了解它,并且能参与进来,把小葫芦做成大产业,带动大家增收致富。”郑金成说。

  (记者 安峥 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