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
“云朵上”的羌茶,见证山地农耕的奇迹
发稿时间:2024-11-21 15:58   来源: 四川观察(来源:央视一套)

  “大禹门前树,千年苔子茶。”北川,传说中的大禹故里,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1300多年来,大山深处的老乡在房前屋后种植茶树,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北川苔子茶,由于它们生长在高海拔的环境中,又被誉为“云朵上的羌茶”。

  

 

  苔子茶是北川特有茶树种质资源,是野生茶树在北川特定环境长期生长、进化形成的一个特有品种,以群生方式分布在海拔800~1800米高山峡谷之间。

  

 

  世居山里的老乡,几乎都有家传的苔子茶古茶园。除了茶树,在这里还种有很多庄稼,茶园外围则是茂密的森林。这正是北川苔子茶古茶园的一个缩影,森林、茶树和庄稼在极为有限的土地上和谐共生。

  

 

  目前,北川全县一共留存有百年以上的古茶园1.5万亩。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老乡们根据古茶树的间距和季节变化,探索出在古茶园里进行农作物间种和轮作的规律,并造就了茶园及周边独特的生态系统。

  

 

  在上千年的制茶历史中,旗羌茶代表着北川苔子茶传统制作技艺的最高水平。软而不断的萎凋标准,是旗羌茶最后能否成形的基础。

  

 

  关键环节杀青,是制作高品质旗羌茶的核心技术。必须在更高的温度下,才能将苔子中的水分激发出来,形成高温蒸汽,实现破坏和钝化鲜叶中氧化酶活性的目的,同时还必须保留苔子原来“枪”的形状。

  

 

  摘叶留苔,是北川苔子旗羌茶最显著的标志。一根根地摘取,完美契合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制茶讲究的心平气和。接下来就是在炭火上烘焙,去除苔子残留的水分。

  

 

  整形,是将烘焙后的苔子,仔细地整理成长短一致的样貌。

  

 

  最后将20根苔子捆绑在一起,这便是标准的北川苔子旗羌茶。

  如果说旗羌茶是北川苔子茶精细茶的巅峰,那么方包茶便是粗茶界的杰出代表。

  如今,北川方包茶可以在一天时间内运抵拉萨。然而历史上,苔子茶要想翻越崇山峻岭,走出深山送往西藏并非易事,因此还应运而生了一个新的职业——“背二哥”。

  

 

  松潘素有“川西门户”之称,自古就是沟通西南和西北的通商要地,历史上曾是茶马古道川藏道上重要的茶叶集散中心。

  

 

  ‍将茶从北川运到此处,“背二哥”才算完成了“背负”的使命。而松潘的藏族汉子将在这里接过苔子茶,用骡马从松潘送往西藏,从此,苔子茶将演绎另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

  

 

  在北川上千年种茶、制茶的发展脉络上,还衍生出一系列与茶相关的制作工艺。水磨漆艺茶具,“明如光,细如绸,画如生”,让朴素的苔子茶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而来自北川的传统手工羌绣,更是将古茶园里苔子茶和农作物的形象留在了艺术殿堂。

  

 

  随着秋季古茶园管理工作结束,古茶树开始进入一个自然修复和积蓄能量的阶段。与此同时,一场苔子茶与美食的邂逅在茶乡羌寨拉开了帷幕。

  

 

  当腊肉与苔子茶结合在一起,两种浓香共同成就了羌寨宴席上最独特的风味。

  

 

  古茶园丰收季节,每道菜都必须有苔子茶的元素,这种茶宴是羌寨一种独特的民俗。

  夜幕降临,篝火照亮山寨,伴随着欢快的沙朗乐曲,老乡们翩翩起舞,庆祝丰收。

  

 

  四川北川苔子茶复合栽培系统,是中国先民创造的山地生态农业模式。千百年来,人们在大山之中的方寸土地上种茶制茶,间种庄稼,利用极其有限的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复合式农业,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农耕智慧。

  

 

  周一至周五CCTV-1

  18:20档

  跟随《农耕探文明》

  走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于中华大地,探农耕文明

  

 

  (来源:央视一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