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蜜蜂博士"张玉波:为"甜蜜事业"插上"数字化"翅膀
发稿时间:2024-11-21 08:52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小张,养蜂和数字化咋个扯得上关系呢?” “打二维码又有啥子用途哦?” …… “我们平武的蜂蜜是纯天然的优质好蜜,不仅要让大家吃得到,还要让大家通过网络平台看得到,消费者拿到蜂产品后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实现蜂产品生产全过程溯源。”


  原标题:扎根山村创业的“蜜蜂博士”张玉波:

  为“甜蜜事业”插上“数字化”翅膀

张玉波在蜂箱前忙碌(视觉绵阳资料图)



  “小张,养蜂和数字化咋个扯得上关系呢?”

  “打二维码又有啥子用途哦?”

  ……

  “我们平武的蜂蜜是纯天然的优质好蜜,不仅要让大家吃得到,还要让大家通过网络平台看得到,消费者拿到蜂产品后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实现蜂产品生产全过程溯源。”

  11月19日,在我市平武县木皮藏族乡金丰村猫熊谷家庭农场的院坝里,几个村民围着“蜜蜂博士”张玉波七嘴八舌地发问,一场关于“原生态蜂蜜与数字化建设”的主题坝坝会开得热火朝天。

  连绵的群山薄雾缭绕,冬日阳光铺洒在农场院坝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的气氛让院坝里升腾起暖暖生机。

  “小张”这个称呼,让来自河北的张玉波感到很亲切。从2005年踏上平武这片土地,转眼近二十年,平武早已成为他心中的第二故乡,“平武的青山绿水滋养了我,也成就了我的‘甜蜜’事业。”

  为写好博士论文《生态保护项目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2005年春天,正在北京林业大学攻读生态学博士学位的张玉波来到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做博士论文蹲点。在这期间,他走遍了平武的山山水水,有时吃住都在当地村民家中,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平武县森林覆盖率77。46%,早在50多年前就被定为大熊猫保护区。这里养蜂条件同样得天独厚,有五倍子、益母草、党参、野藿香、野菊花等丰富的蜜源植物,在当地村民家中品尝的蜂蜜给张玉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出产的蜂蜜有一股淡淡的中药味。”

  博士毕业后,张玉波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2018年的一天,他接到了平武县木皮藏族乡金丰村党支部书记唐正华打来的电话,唐正华焦急地告诉张玉波,村民养殖的蜂群存活率普遍下降。张玉波立即买了科学养蜂的书寄去,但没过几天,唐正华又打来电话:“小张,我们这些大老粗咋‘啃’得动这些书?”

  张玉波意识到,生态条件非常好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如果老百姓的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生态保护可能就是一句空话。只有解决了当地村民的生计问题,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大熊猫的保护才会落到实处。

  “对当地来说,养蜂这种生态型的产业既能保护好大熊猫的栖息地,又能助力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张玉波对养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他萌生了扎根深山的想法,他的导师也支持他的决定:“北京不缺你一个博士,但是山里不一样。”

  “辞职去平武养蜂,带动老百姓把青山变‘银行’!”2019年初,张玉波毅然辞掉北京的“金饭碗”扎根平武山村,开始了“猫熊谷家庭农场”的创业之路,带领当地村民科学养蜂。

  “让我特别高兴的是,‘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得到了当地村民认同,并且能广泛推广使用。”张玉波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一线,把自己动手开发的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变成了村民的“聚宝盆”。这种格子蜂箱相比当地传统的“棒棒巢”蜂箱优势明显:一名养蜂人管理蜂群的上限从100群提高到200群,使用这种蜂箱的养蜂户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综合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一倍以上。

  “一年光养蜂收入就超过3万元,再加上关坝村流域保护小区巡护员的收入,守在自家门口不比在外打工差。”木皮藏族乡关坝村村民高明斌是第一批尝到甜头的村民,说起这几年的养蜂事业,年过半百的高明斌话里话外透着浓浓的“蜜意”。2020年9月,从张玉波上门讲授格子蜂箱的养蜂方法后,高明斌就淘汰了“棒棒巢”蜂箱,利用日渐成熟的格子蜂箱养蜂技术,发展了30多箱蜜蜂。

  随着博士养蜂的事在当地越传越开,附近很多养蜂户都来观摩学习。从2020年开始,张玉波每年都向当地村民发放格子蜂箱,免费传授用格子蜂箱养蜂的方法,让更多村民品尝到其中的“甜蜜”。关坝村党支部书记乔良介绍,目前该村有40余户村民加入了养蜂的“甜蜜事业”圈,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左右。

  5年来,从养蜂“门外汉”到如今发展了三个养蜂园的“蜜蜂博士”,在张玉波看来,养蜂不仅仅能带动产业发展,更有益于生态维护。“养蜂不占用耕地,也不占用林地。蜜蜂飞到森林里面采集花粉和花蜜,还能帮助植物授粉,让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好。”

  “猫熊谷分享给大家的不仅是蜂蜜,也在帮助更多人尤其是孩子在心里种下一颗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种子。”为村民进行公益培训,开科普类直播,拍短视频……张玉波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他还将猫熊谷的蜂蜜通过线上售卖到全国各地,并通过自己的社交账号分享科普知识,让客户变游客,在品尝蜂蜜之余了解大熊猫栖息地的环境现状。

  而今,越来越多的大熊猫不时出现在农场附近。依靠养蜂,村民们一边经营新生活,一边保护大熊猫。看到这些变化,张玉波的心里甜蜜蜜的。他有一个愿望:用3到5年时间,把小山村变成生态保护基地、自然教育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变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间”。(记者 李春梅)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