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梅(绵阳)
《西游记》和《骆驼祥子》,这二者能有什么关系?一个是《西游记》里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神仙,一个是老舍笔下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直至崩溃的车夫,看似八竿子打不着。但从成长角度看,二者确有相通之处。
在我眼中,《西游记》和《骆驼祥子》都在讲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一个在挫折中奋起,最终立地成佛;一个被腐朽社会吞噬,走向堕落。
先看孙悟空,被困五行山之前,他是率真任性、争强好胜的美猴王,是无法无天的齐天大圣。他勇闯水帘洞,寻仙访道习得本领,闹天宫、闯冥府,自认为天下第一。他的个性是把双刃剑,让他无所不能,成为取经队伍的核心,也让他成了闯祸大王,那时他的生活原则就是快乐。
猴哥的痛苦始于被压五行山。曾经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被如来压在山下后狼狈不堪,骄傲尽失。跟随唐僧取经初期,他依旧我行我素。打死了人,唐僧生气,一是贼虽可恶但罪不至死,二是出家人应以慈悲为怀,而孙悟空却想一走了之。猴性的本能冲动与社会规范、道德约束产生巨大冲突,于是有了紧箍咒,有了他的一次次出走。但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孙悟空越来越理性、克制,猴性本能逐渐转化为西行的力量和毅力。
第三次出走后,孙悟空成为取经团队信念最坚定的支柱。无论磨难再多、妖魔再多,甚至最绝望时,他取经信念也未动摇。他关心师父、开导师弟、斩妖除魔、扶危济困,在比丘国救小儿、凤仙郡求雨、金光寺救和尚、朱紫国治病,大智大勇、大仁大义,成为慈悲化身、智慧象征,是活菩萨,此时金箍也消失了,这就是孙悟空的成长。
再说《骆驼祥子》,祥子从爱车到恨车,最后堕落,这是他的“成长”。
祥子的悲剧是怎么形成的?他的三起三落,社会要负很大责任。老舍先生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们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若祥子生活在今天,凭他的聪明努力,实现愿望没问题,甚至可能成为老板,那他还会堕落吗?不会。但老舍先生在同情他不幸的同时,也批判他是“自私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因为堕落并非祥子们唯一的选择。
人刚出生时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像花果山的石猴般快乐,而后要讲礼貌、懂规矩,遵守班规、校规,还有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父母教导、师友规劝等,这就像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常让我们痛苦。但倘若没有这些限制,人就不能成为社会人。就像孙悟空,本领再高强,没金箍就永远是妖猴,不可能修成正果。也就是说,限制是成长的代价,没有限制就没有真正的成长。
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曲折坎坷不比取经路少,学习困难、亲情碰撞、青春期懵懂、生命困惑,都是成长的“九九八十一难”。但我们在不断碰撞中完善、超越自我,找到人生方向,承担责任,实现价值,从盲目走向理性,从懵懂走向成熟。
《西游记》和《骆驼祥子》是两部经典,希望读者们不要只为考试或仅带着敬意去读,而是带着热爱与思考去读。因为经典独特且揭示普遍人性,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只有从中汲取养料,我们才知道如何成长,我们的精神模样该由谁负责。
人生不光是世俗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保持人性尊严,赢得自我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