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机器人的“花式整活”让与会代表深受触动。
初冬瑟瑟,雨雾朦胧,丝丝凉意挡不住科技之城迸发的创新与活力。
11月15日,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杂志工作会议在绵阳圆满召开后,全国31个省市区政研改革系统200余名代表走进绵阳创新馆、智能制造产业园等进行更深度的参观和考察。
在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馆,涵盖创新历程、创新平台、战略科技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创新体验等内容的展区,运用多媒体影片、三维立体动画和交互式展示等展陈技术,全面回顾绵阳创新发展的光辉历程和科技城建设成就,充分呈现绵阳两院“院士”、人才智囊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集中展示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绵阳现代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多个“国之重器”和最新重大创新成果陆续登场,彰显了绵阳的创新基因、创新元素和创新实力,让考察组赞叹不已。
“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安徽与四川、合肥与绵阳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聚集了一批顶尖水平的大科学装置,拥有富集的科技创新资源。”安徽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殷宝平表示,“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依托独特的科技创新基因,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制药等方面发展势头很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绵阳更是走出了一条特色路径,为安徽合肥、芜湖等城市在这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希望今后与绵阳加强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机器人的“花式整活”让科幻世界仿佛在现实中上演,让代表们深受触动。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该产业园正打造以机器人为核心的全产业链生态集群,致力于成为绵阳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排头兵,抢占西南机器人创新产业新高地。
潍坊市委政研室《潍坊通讯》编辑部主任孙家强被眼前用于不同场景的机器人所吸引,他告诉记者:“绵阳在科技创新方面确实有实力,这次来到绵阳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绵阳的科技范儿。《潍坊通讯》和《中国科技城通讯》是友好关系城市党刊,以前通过《中国科技城通讯》这个窗口了解绵阳,这次来到绵阳,一路走一路看,能够深刻感受到绵阳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科技实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接下来,《潍坊通讯》和《中国科技城通讯》还要继续加强交流和对接,将两地的文化、产业等亮点更好的宣传出去。”
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是工信部智能制造首批试点示范项目和西部唯一的中德智能制造首批合作试点示范项目,该园区搭载长虹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全面协同智能化研发、检测、制造等资源,实现复杂产品的大规模个人化定制。项目通过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等多项技术,创造中国第一批“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成功推动产业实现数字化,并在中国家电行业率先实现了“大规模个人化定制服务”,让考察组充分感受到了这个老牌企业的华丽变身。
“虽然是第一次到绵阳,但对长虹、九洲等绵阳的科技型企业很早就开始关注。”深圳市委政研室综合处处长周宏表示,“在我看来,深圳和绵阳都有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绵阳是中国唯一科技城,国家赋予了绵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重大使命,而深圳同样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必然也是重要内容。绵阳大院大所众多,是以国家力量为主发展科技创新,深圳民营企业众多,是以市场化为主发展科技创新,这样一来,深圳和绵阳在科技创新领域优势互补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参观结束后,北京大兴区委政研室主任刘波感悟很深,对绵阳的发展深有共鸣:“绵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科技实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我认为近年来的绵阳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科技创新能力、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特别是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1%,这样的高质量发展势头在全国都是十分亮眼的。期望绵阳越来越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创造更多绵阳经验,做出更多绵阳贡献。”
(记者 唐甜 李锦辉/文 任明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