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微风轻拂的思想和灵魂馨香
——评罗伟章的散文集《风和微风》
发稿时间:2024-11-10 08:07   来源: 绵阳日报

  □冯源(绵阳)

  人生四季,总会与形形色色的风相遇。和煦春风轻抚,大地万物生长,世界生机盎然;金色秋风拂过,果实飘香,丰收喜悦满溢,而后一片静默。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是对风的领受、接纳、感知与领悟。那么,一部以风为喻体的散文集,会带给我们什么?是深刻厚重的思想内涵,还是散文艺术的纯粹美感?作家罗伟章给出的答案是:思想和灵魂的馨香。他的《风和微风》散文集,便是对这种思想内涵的表达,是一种灵魂的倾诉。

  在散文集里,如何表达思想、表达何种思想,与作者对题材的选择及表达方式密切相关。从题材选择看,此散文集既有对大自然的深度观照,也有对现实的强烈关切;既有对岁月往事的挖掘,又有对新近事实的摄取;既有对文坛名家的敬仰,也有对平凡生命的祝福;既有对自我内心的剖析,又有对他人生活的关注;既有对异地风物的感知,还有对文学创作的领悟,体现出写作题材选择的丰富多元。从艺术表达角度,以写实主义为主,兼带浪漫主义色彩,二者融合统一。因此,无论从题材选择还是表达方式审视,这部散文集堪称佳作。

  将《新都清流》置于书首,可见作家对其重视。文中先描述一段往事:大作家流沙河每到寒冬,便邀三五文友去新都,逛园子、坐茶馆、品美食,这短暂休闲能消除心中无聊与阴郁,给人涤荡尘世之感,这是流沙河喜欢新都的缘由。新都为何有清流般品格?一是优美自然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这里水系发达,青白江穿城,多条小河纵横,水的滋养让大片梨花、桃花、油菜花迎春盛开,人漫步其间如与春天共生。更因这里的人们赋予自然景观美好寓意,将数千亩梨园称作“泉映梨花”,把休闲区称为“清白流香”,视一方地界为“湿地公园”。接着从文化底蕴角度,叙写古代新都人杨慎的历史功绩和为人气节,现代新繁人艾芜的文学成就。很多读者知道艾芜是文学名家,也知道他是新都人,他以流浪经历铸就《南行记》,七十六岁为其重印本所写内容,体现对清流的独特理解:前行中保持洁净。作者进而指出:新都人整合农业与工业文明建设时,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让文化成为精神清流,这是文章主旨,也是作者思想的表达。

  《身边的河流》从民间与社会融合视角,审视一条河流的当代变迁,表达对城市发展的关切。古籍中这条河称磨底河,民间多叫摸底河。它发源于郫县(今郫都区),经土桥镇入成都市区,在百花潭与清河水合流,最终汇入南河。其流经区域有古庙宇建筑群、黄忠街、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旧时摸底河清澈见底,滋养了古建筑、知名街区和历史遗址。但作者作为外来者入住成都时,它已面目全非:只见河道不见河流,河水成静态水洼,色泽如炼乳,无法映出河岸树木和天空,不见鸟影;随着农田消失、高楼林立,河水由乳白变黑,恶臭刺鼻,水洼里死鱼翻肚。2016年开始整治,3年后水草重生、鸟儿回归、坝坝茶热闹,焕然一新。作者得出结论:审视城市变化先看河流变化,河流洁净程度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这条河的变迁见证了我们走过的路,是行稳致远、生生不息之路,这种思想充满民间韵味和社会学认知。

  《木叶春秋》开篇抒发对乡间树的感怀,再用对比手法探究城里树与乡间树的差异。城里树有优越感,干旱有人供水,水涝有人开渠排水,病虫害有人施药,天寒有人保暖,但也备受折磨,如被按人类审美塑造成奇形怪状。乡间树没这些优越条件,还可能因建房、打家具、做棺木或自然灾害而遭难。但作者认为乡间树更有活力,令人敬重:晨曦初现,苏醒的树抖落露珠,联合百鸟举行感恩仪式,树虽沉默却创造了森林的繁茂,铸就了灵魂高度。作者最后写道:我一定要做乡间的树,这是内心深处的礼赞。

  此外,《写自丹江口水库的一封信》表达受南水北调工程惠益民众应向库区百姓感恩,将珍惜每一滴水化为自觉;《书院与乡愁》对书院与乡愁深度关联思考,指出书院是文化启蒙地和乡愁承载者;《汉字:女》通过对一位女性经历的审美透视,体现对女性群体的关注与悲悯。由此可知,作者散文从不同角度展现思想和灵魂,如玫瑰散发馨香。

  当代散文艺术发展至今,对本土传统的继承与挖掘、对西方技巧的借鉴、对新闻元素等多种元素的运用,表明散文艺术探寻已近饱和。那么散文如何凸显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笔者认为在于深邃思想或灵魂诉说方式,正如罗伟章散文集所传达的思想和灵魂。(作者系西南财大天府学院教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