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院士专家齐聚绵阳,"最强大脑"掀起"智慧风暴"
共话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
发稿时间:2024-11-08 08:07   来源: 绵阳日报

  11月6日,第十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活动在绵阳举行。各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聚焦颠覆性技术驱动未来产业发展,探讨最新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路径。

  □记者 唐舒琪 唐显枚 文字整理

  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治疗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肿瘤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学院临床肿瘤中心主任与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

  在报告中,魏于全谈到了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治疗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过去10年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生物药增加了4倍,预测2024年全球上市药物销售前十位,有8种都是生物药。”

  生物技术药物是指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创新生物技术生产的治疗药物。而生物治疗有多种模式,包括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再生医学。

  目前在癌症细胞治疗领域,从制药巨头到新兴公司,纷纷把目光投向了CAR-T疗法。魏于全表示,全球多个CAR-T细胞的临床试验,在中国开展的数目最多。

  生物治疗与一些常规药物和疗法的联合将是一种很好的趋势,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魏于全还透露,“在验证安全性和耐受性的基础上,我们正在针对食道癌、肝癌等术后辅助治疗的突变新抗原的个体疫苗进行临床研究。不仅如此,生物治疗与生物技术药物可以根据每个人去定制不同的治疗。”

  基于超材料的创新性信息学、制造和成像技术

  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阿鲁普·尼奥吉(ArupNeogi)

  “近3年,我们的研究主要领域包括了光子和超材料。”阿鲁普·尼奥吉介绍,“光子学向声子学/声学方面转化的研究,我们利用他们的共同点来进行研发,研发出用光来探测量子效应与纳米-微米级增材制造超结构。这些可以应用在芯片级的纳米-微米级的量子效应器件方面,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一个方向。”

  阿鲁普·尼奥吉指出,目前,他们正在研究从非互易声学到腔体声动力学和量子声学。其中,可以使用的是超材料的颠覆性技术。

  在现场,阿鲁普·尼奥吉为大家展示了声学实验室正在开展的基于光学概念的声学超材料实验。他表示,“超材料具有一个非常广泛的应用,市场前景很大。目前已有商业化的超材料技术,包括聚焦、镜头等行业产业。”

  以创新推动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技术应用与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李贺军

  碳/碳(C/C)复合材料属于战略性高技术材料,是先进航空航天器及其动力系统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

  据李贺军介绍,C/C复合材料具有高导热耐烧蚀的特点,它的高温力学性能优异,力学性能随温度升高不降反升,最高使用温度可达3000℃,因此它适合1600℃以上应用的航空发动机的叶片等高温部件,或固体火箭发动机喉衬、扩散段,航天飞行器热防护构件、头部前缘等。

  碳/碳(C/C)复合材料应用面临的三大“卡脖子”难题:制造成本高、性能不能满足高技术武器发展要求、高温氧化烧蚀严重。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李贺军团队提出多种创新策略。其中,李贺军分享了团队在新型CVI高效致密化新工艺、新型组织结构调控及强韧化方法、C/C复合材料抗氧化抗烧蚀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具身智能——

  智变材料和人工智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冷劲松

  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最为热门和重要的技术领域之一。具身智能是由“本体”和“智能体”耦合而成且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执行任务的智能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发展领域。报告中,冷劲松介绍了智变材料的简要发展,并以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为例,图文结合分享了智变材料在航天、4D打印技术、纺织服装、柔性机器人等多个领域的实际案例和应用可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智能材料是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智能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的深度融合能够形成具有自主管理、自主执行任务的智能自主系统。”在现场,冷劲松说,智能材料及系统将广泛应用于各关键领域,推动未来智能装备、智能生活和智能社会的发展。

  合成孔径雷达在低空领域中的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王岩飞

  在报告中,王岩飞直接点出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工作特点,侧视雷达,分辨率高、与距离无关,成像距离远、范围大,全天24小时主动探测,具有穿透性,多种功能(多极化伪彩色成像、干涉立体成像测量、运动目标探测等)。

  在低空领域中的应用,SAR主要平台为轻小型无人机,核心技术是感知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SAR应用范围广、效率高,可以应用在电力、交通、灾害、农业、城市、水利、边海防、飞行安全等领域。

  “但SAR技术应用面临不少问题,专业性要求高,其次,SAR系统及使用数量受到飞机的荷载重量、体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针对这些问题,王岩飞建议,针对低空平台,要加大力度研发轻小型SAR技术及系统,解决不同应用场景对SAR不同功能系统的需求问题。要加大与AI、芯片等新技术相结合,解决SAR系统使用、图像翻译等专业性要求的限制问题,促使其广泛应用。

  颠覆性量子技术

  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白安之(AbolfazlBayat)

  在现场,白安之分享了量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通过经典计算机与量子计算机的对比,说明了量子技术的指数性优势,还探讨了量子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量子技术是具有高度颠覆性的技术,正在影响着通信、计算和传感领域,它能给我们安全的互联网。量子计算机还可能使大数据分析变得高效,完成传统计算机无法完成的计算,并有望将人工智能推进到全新的领域。

  白安之总结说,“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在关注量子力学,并加大投入,中国是量子技术的先行国家之一,但中国的量子技术大多在学术界发展。”他认为,中国还缺乏一个健康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对量子技术的投资应当从长期的角度考量。

  纳米药物制剂的研究动态和发展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张强

  纳米药物是指用纳米制备技术将药理活性成分等制成的具有纳米尺度的颗粒,或以适当载体材料与药理活性成分结合形成的具有纳米尺度的颗粒等,及其最终制成的药物制剂。纳米药物具有增加溶解度、提高药物体内外稳定性、改善药物选择性等优势。

  报告中,张强分享了纳米药物的发展现状。从纳米药物领域的论文情况来看,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论文数量、质量都位居全球前列,但真正的功能性纳米药物还有待突破,纳米药物制剂相关领域的发展还不平衡,纳米药物制剂监管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未来颠覆性纳米技术可以用于临床尚未满足的重大需求,例如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顺应性等。

  “纳米药物具有非常明显的临床和经济价值,近年来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临床尚未满足的需求是纳米药物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张强说。

  低空经济,下一个万亿级产业机遇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长江讲席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教授杨军

  在报告中,杨军与大家分享,“我认为低空经济产业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它的发展潜力巨大,可提供超百万级经济增长新动能、新产业。”

  但相较高空飞行,低空飞行的难度更高,杨军表示,要发展低空,安全必须先行,目前,全球低空适航标准尚未建立,迫切需要建立标准研究设施抢占低空发展话语权。“谁拿到标准,谁就能拿到话语权。”

  “我们团队正在做的就是研究低空复杂环境模拟装置,能对无人机在任何复杂环境实施仿真模拟实验。该研究可以产生大量的高质量数据,支持很重要的基础研究。”杨军介绍,该装置核心应用于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等,辅助应用于建筑与桥梁、城市规划等方面。要从基础研究、基础设施做起,才能让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