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益
绵阳:让“文化”化作一束光,照亮残疾人的生活
发稿时间:2024-11-04 10:03   来源: 涪江观察
  摘要:10月28日至11月1日,以“礼赞生命 共享芬芳”为主题的四川省第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举行。

  10月28日至11月1日,以“礼赞生命 共享芬芳”为主题的四川省第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举行。

  舞台上,灯光闪烁。62名绵阳代表团参展参演人员用艺术的翅膀跨越生活的障碍,证明了生命无限的可能性。

  舞台外,生命璀璨。在绵阳,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艺术中绽放生命的光芒,展现新时代新征程绵阳残疾人乐观向上、拼搏有为的新形象,也描绘出绵阳残疾人文化艺术生活的新画卷。

  近年来,绵阳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赋能、以“文”兴业,着力构建多元平台,提供精准文化服务,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越来越多残疾人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角,带上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残疾人文化艺术节1.jpg

 

  逐梦前行

  残疾人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10月30日,在南充市木偶大剧院的舞台上,从黑暗中亮起的一束光打在了视障人士郭梦漪身上,随着她在高铁站无意间冲撞路人、摔坏他人手机、撞倒水果摊等一系列冲突,台下观众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起伏。

  作为《谢谢你们 将我看见》的主创人员,郭梦漪自登上舞台起,那束光就一直照在她心中。“这束光是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下,郭梦漪描述着她心中期待的社会氛围,“我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希望被这个世界看见。”

  

残疾人文化艺术节4.jpg

 

  郭梦漪的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围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残疾预防日、残疾人文化周活动等涉残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绵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残疾人文艺演出和作品展示,组织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参与其中,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

  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残疾人也不再满足于坐在舞台下当观众,也希望登上舞台唱起来、跳起来,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以来,绵阳市参与文体活动的残疾人达四万余人次。

  

残疾人文化艺术节3.jpg

 

  “参加文体活动越来越频繁,也说明残疾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把文化艺术追求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自身文化造血能力的增强,声乐类《记得》《追寻》、舞蹈类《心鼓》、器乐类《葡萄熟了》、语言类《谢谢你们 将我看见》、书法类《沁园春·雪》、美术类《壮丽河山》、工艺品类《和谐》、摄影类《彩云之南》《雪域高原》等一大批文艺作品,从省第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中脱颖而出。

  精准服务

  残疾人“文化餐桌”日益丰富

  在10月29日晚举行的开幕式上,《心鼓》第4个登上舞台。随着音乐响起,隆隆的鼓声和整齐划一的跺脚声响彻南充大剧院,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来自涪城特校的23名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虽然置身于舞台现场,但他们只能依靠老师的手势和肢体动作来辨别节奏。正如节目名《心鼓》,孩子们敲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个编创于2021年的节目,讲述一群来自羌族地区的听障孩子,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装上了人工耳蜗,第一次听到了鸟鸣鸡啼,第一次听到了阿妈呼唤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听到了羌鼓声声……

  

残疾人文化艺术节2.jpg

 

  舞台上的故事,在绵阳并非个例。在盐亭县,40多岁的视障人士任永杰走进电影院,“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无障碍电影观影活动更像是一座桥梁,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更多精准服务的举措,让文化生活更加无障碍。根据不同类别、等级残疾人的需求差异,绵阳创新思路开展残疾人家庭“五个一”文化项目,为有需求的重度困难残疾人家庭统一订阅《三月风》杂志,每年惠及残疾人家庭超过2500余户;投入40余万元改造更新市图书馆盲人阅览室,配备无障碍助阅设施设备;常态化开展“盲人观影”“盲人阅读分享”等主题活动。

  “文化餐桌”的日益丰富,让广大残疾人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深度参与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绘画等领域,在刺绣、剪纸、陶艺制作等民间艺术方面自创一番天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精准文化服务下自由翱翔于文艺的海洋,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残疾人文化艺术节6.jpg

 

  可感可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在省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同期举办的西部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上,北川羌族草编代表性传承人王兴碧在绵阳代表团展馆内展示草编技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草编龙、螳螂、蜜蜂等作品从她双手中诞生,在“果城”南充与市民游客相见。仿佛是一种巧合,同一时间,一曲来自老狼萨克斯艺术团的《北国之春》在绵阳安州区白水湖畔奏响,吸引当地3个乡镇150余名残疾人朋友。

  

残疾人文化艺术节9.jpg

 

  优质文化资源,既要走出去,更要主动走向基层。着力于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绵阳利用市残疾人文化艺术节、省残疾人文化艺术团来绵演出以及川渝地区举办各类比赛等时机,选送残疾人参加比赛,以赛促训,并主动对接市文联、市文广旅局等相关部门,向市级艺术类组织推荐优秀残疾人20余名,为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创作和发展注入活力。

  “两手抓”带来的影响力显而易见——

  ◆肢体残疾人李贫入选2022年全球华人摄影十杰;

  ◆盲人女孩熊翎好顺利获得钢琴十级证书;

  ◆盲文女作家郭梦漪5年时间内创作6部小说;

  ◆肢体残疾人牛钰出版《黑暗里的星星》;

  ◆肢体残疾人代国宏入选四川残疾人励志报告团等先进典型……

  

残疾人文化艺术节7.jpg

 

  变化也发生在一所所特殊教育学校中。涪城区特校将艺术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陶艺课学习,制作出“冰墩墩”“雪容融”等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也正是依托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绵阳通过校际交流学习、举办文艺演出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发现有文艺天赋的学生,让越来越多特殊儿童也拥有出彩的机会。

  残疾人事业被称为“春天的事业”,绵阳不喧哗,自有声。心系全市37.19万残疾人,绵阳正用行动证明,残疾人同样可以让生命绽放美丽、散发光芒,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人生。

  (涪江观察记者 彭紫薇 杨方彧 视觉绵阳资料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