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以硬核举措书写道路交通安全新篇章——绵阳市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综述
发稿时间:2024-11-03 08:34   来源: 绵阳日报


  绵阳,中国科技城,成渝副中心。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路畅民安的绵阳,曾经历道路交通安全协同共治之“难”,隐患排治之“艰”,事故多发之“困”。一度时期,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伤亡人数持续上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越来越大的威胁。

  面对日益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双驱动”,将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列为重大民生工程、生命工程,重构道安实体运行体系,以“铁腕”措施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推动安全责任落实到位、问题隐患整改到位、工作质效提升到位。

  2022年以来,我市道路交通事故总量和伤亡人数逐年呈阶梯式全面下降。2023年至今没有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绵阳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呈现崭新面貌。

  政府主导

  破局攻坚构建协同共治新格局

  困局如荆,市委市政府以破竹之势发起攻坚。2022年,绵阳市委发起道路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曝光”行动,犹如吹响了向道路安全隐患宣战的号角,为后续治理工作拉开序幕。市政府迅速出台“铁腕”整治十八条措施,这些措施犹如坚实的基石,为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当中,确定了“集中整治年”“巩固提升年”“全面提质年”三个关键的专题工作年,为整个治理工作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同时,成立工作专班,这一班组如同高效运转的引擎,确保了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有序且深入地开展,为构建协同共治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定政策是方向指引,明确责任是力量分配,落实到位才能从荆棘中斩开新路。2022年,绵阳通过市政府审议通过的《绵阳市道安委工作规则》,清晰界定道安委(办)工作职责,这是明确各方责任的重要依据。详细制定成员单位监管责任清单,使责任更加细化、具体,如同为每个单位量身定制了行动指南。同步出台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及责任追究规定和交通安全红黄牌预警机制,这两项机制如同高悬的警钟,时刻警示着各方。

  自2022年以来,我市累计启动139起交通事故延伸调查,让责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督促各方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责任压力和动力机制,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扎实推进交通安全工作。

  除了责任落实,制度建设也是治理工作的关键一环。按照“1+N”模式,绵阳精心打造了道安运行制度“1+7”、农村交管制度“1+13”、综合治超制度“1+11”“三大”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体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道安运行制度“1+7”从多维度规范了道路交通安全运行的各个环节,涵盖了从日常管理到应急处置等全方位的内容,为交通安全治理提供了稳定的运行框架。农村交管制度“1+13”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交通管理的特殊性,针对农村道路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制定了详细的规定,为农村交通安全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综合治超制度“1+11”则聚焦于货车超载这一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从源头治理到过程监管,为治超工作提供了全面保障。这些制度体系如同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工作铸就了坚固的铠甲,从各个层面为交通安全治理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保障。

  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工作顺利推进,绵阳将市县两级道安办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这一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治理工作的后顾之忧。自2022年起,全市投入道路隐患治理资金7。48亿元,犹如为道路安全隐患治理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得以大刀阔斧地开展。智能交通建设资金1。6亿元,助力交通管理向智能化迈进。综合治超资金6900余万元,为治理货车超载问题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并且每年专门安排1000万元道安专项资金,用于交通安全项目建设、工作创新及考核奖补。这一系列的资金投入,为交通安全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后盾,让治理工作得以在稳定的财政支持下持续深入开展。

  科技驱动

  全方位提升绵阳交通安全治理水平

  科技,是绵阳的底色。以“智”助“治”,在科技赋能下,创新驱动城市交通智慧不断升级。绵阳积极搭建交管“捕风平台”,这一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如同打通了城市交通的“任督二脉”。跨网整合交管综合、集成指挥、智能交通等多种平台的实时数据,成功建成城市交通数据融合分析平台,这个平台就像城市交通的“智慧大脑”,为交通管理决策提供了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让管理者能够洞悉交通状况的每一个细节。

  在数据平台的有力支撑下,智慧交通畅行工程得到了有力推进,通过实施“道路全息感知、交管大脑智算、交通平台提升”三大工程,让城市交通在“安全管控、缓堵保畅、出行服务”等方面初步实现智慧化。这些措施共同发力,为市民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环境,让城市交通焕发出新的活力。

  智慧交通建设不仅局限于城市,在交通安全管理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绵阳批量开展大数据建模,以“专业+机制+大数据”多场景新模型为导向,充分释放大数据潜能。让交通管理更加科学、精准,实现从传统管理向智慧管理的华丽转身。

  智慧化管理的理念也深入到农村地区。绵阳出台《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指引》,明确乡镇交管办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标准,实现工作保障“标准化”,这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规范和指引,让农村交管工作有章可循。

  在标准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交通劝导站视频建设,充分利用天网、雪亮工程,将交通劝导站视频全部接入道安办和乡镇交管办,全面推行日常交通劝导视频巡查考核,让农村劝导工作实现“可视化”。这种可视化的管理方式,如同给农村劝导工作安上了“千里眼”,能够实时监督劝导工作的开展情况,有效提升了劝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让农村交通安全劝导更加科学、规范。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依托5G技术研发农村交管平台和手机APP,搭建农村交管数据库,推广电子劝导站建设,实现了精准劝导在线管理、电子劝导实时处置和隐患排治线上闭环。同时,将车管业务专网延伸到全市中心乡镇交管办,极大地方便了农村群众办理二三轮车业务,全面实现农村交管基础工作“信息化”,让农村地区的交通管理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提升了农村交管的整体水平。

  双管齐下

  创新治超与隐患治理共筑安全防线

  在交通管理的各个板块中,治超工作至关重要。绵阳创新搭建综合治超“新平台”,将“出入货源头管理”“科技治超”“一超四罚”三大板块巧妙融合到一个平台进行综合监管,形成多部门参与的全链条闭环治超模式。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以往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治超工作的协同作战。目前,全市已建成11个县级平台,市级平台也已进入组网试运行阶段,为治超工作注入新动力,让治超工作更加系统、高效。

  新平台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源头监管和责任落实。创新源头监管“新方式”,完善平台超载预警、信息筛选、指令下发和跟踪处置流程。交通、经信、自然资源、环保、税务等多部门协同作战,共同介入“一超四罚”,依托“电子运单制”实行“控流限量”,在杜绝源头超载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资源过度开发、自然环境破坏等问题,实现了治超工作的多目标共赢。

  为了确保治超工作持续有效开展,责任落实尤为重要。随着责任落实“新机制”逐步健全,这其中,实行监管责任“三公示”,监管对象“三巡查”,监管失职“三问责”,建立货运源头企业风险隐患“提示、发函、通报”三级预警和追究制度,推行“企业积分制”“黑名单制”“溯源追究制”,通过这些严格的责任机制,促使全市因货车超载引发的交通事故逐年下降,为道路交通安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整个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中,隐患治理是关键环节。为此,绵阳建立了隐患排查整治“部门共同排查、确认机制”“分级公示、治理机制”“整治成效评估机制”三大机制,并研发隐患信息化治理平台,构建“基层排—专业甄—动态治”流程。这一系列机制和平台的建立,让隐患治理工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自2022年以来,全市动态排查整治各类道路隐患共3831处、人大票决交安设施民生工程518处,村道生命防护工程波形护栏1058。6公里,全力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为市民的出行筑牢了安全防线。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任重道远,绵阳道安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奋进、久久为功,努力实现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新突破,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贡献更大力量。(记者 刘晏男)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