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归乡悟语 岁月回响
发稿时间:2024-10-20 08:32   来源: 绵阳日报

  □梁辉明(北川)

  国庆假期回了趟故乡。在幼时玩闹的院坝,与乡亲们围坐闲谈,大家奉承我青春年少离家时是多么的风光,却感叹我如今归来时双鬓白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考上大学,意气风发青春昂扬,早记不得离家时的许多细节。大学未毕业,母亲生病,四处求医,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那年冬天,遵照母亲遗言,将她葬在老家。故乡成了清明和母亲生日时回家祭祀的驿站。每次迎着破败的房屋,曲折的小道,零星的鸡鸣太吠回到故乡,总用当年离开时的眼光审视这片土地。站在母亲坟头,心中升起的还是当年的记忆。几十年来,不管什么时候回去,依然觉得自己还年轻,也许是归来仍少年的另类体验。

  在城里每天准时起床,上班路上,望着长长的车流,预判着前面发生的种种情况,只盼着运气好别堵车。好不容易进了办公室,祈求领导不要突发奇想,打乱各种计划安排。中午在食堂,将就着填了肚子,急匆匆回办公室打盹补觉,好应对下午的工作。好不容易迎来长假,大家谋划着出去旅游,结果不是堵在路上,就是在微信朋友圈里吐槽。这样周而复始重复着,转眼就是数十年。从来没人问你过得如何,快不快乐,更没人说你累了老了。总是称赞你激励你:“男人四十一枝花,花还算不上,顶多是个花蕾!”

  只有乡亲们实话实说,直言我也老了。在故乡50岁以上就算是老人,坐席总往上位谦让。这不仅是对老人的尊重,更是对岁月的尊重,对人生历练和智慧的尊重。儿时每逢白事,老人们围着堂屋正中的八仙桌,主持分配各种事务。八仙桌紧靠棺材,摆放着孝子一家人的生辰八字,老人们商议着如何送走亡人以便荫及子孙。他们的脸孔在烟雾和火光中变幻。无法想象,现在我居然成了这人群中的一员。虽说人一出生就入死地,可一旦真切地看到死亡,依然抑制不住伤感和凄凉。

  心中翻腾着各种念头,身子却坐得稳稳当当。乡亲们掰着指头细数去世的人:“老中医活了九十八去年走了,老教师八十四上没了……”几年没回故乡,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山村,居然先后走了十几人。我感叹不已,乡亲们却看得很开:“是人是物总有一死,哪个不死?只不过早晚而已。啥时生啥时死,谁作得了主?想开些,吃好点穿好些,活长点就对了。”

  在座的乡亲多在六十以上,有几个年长者读过私塾,更多的只读了小学。没几个人会读书看报,甚至很少看电视,如果说学习长知识,渠道只有年少时听人说书。当年听到哪个村要说书,大家总是翻山越岭撵着听。这么多年过去,早没了说书人,他们从哪儿学习?居然能讲出这样深刻的话!孔子认为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们上了年龄,不再外出奔波打工,也听不到到处可见的高人夸夸其谈。多年来,面对故乡的一草一木,合于天地四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慢慢与自己和解与人和解,最终与这个世界和解。在故乡这个熟识而又自由的地方,率性而言,触及到真理,暗合了圣人观点。

  我感慨不已。四十多年来不停忙碌奔波。年少时为了想象中的未来读书考学,参加工作后为各种目标努力。稳定下来,读各种书,追寻各样观点,写文章,追寻着想象的平衡。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混沌无序地活着,平添苦闷忧伤。在这个清凉午后,在熟悉的故乡,听乡亲们笑谈,突然明白所谓的天命,不就是已经走过的半生,顺应天时地利人和,该拼时拼,该闲时闲,不用处心积虑于得失,抛开杂念,朝着目标只管努力,自然会有结果。毕竟,一旦百年过去,一切灰飞烟灭,你只存在于别人的思想中言谈里。平淡自然地呼吸劳作,云淡风清中开怀闲谈吧,如此心境,哪会劳累哪会忧伤?那才是真正地自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