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人民公园,承载着无数绵阳人的儿时回忆。公园内的“金毛狮”,曾是绵阳最早的“网红”。
在人民公园的游乐场背后,一头雄狮雕塑傲然挺立。狮子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掉,身上的几处斑驳也难掩岁月痕迹,但全身金漆依然闪亮。
9月25日早上,人民公园管理处员工陈瑛再次来到这里,看看狮像周围有无污痕,摸着狮身上的斑点,她与同事刘师傅商量,“看来最近还得再补一次。”
金毛狮 公园的“初代网红”
“老爸快来!我要和这头狮子合影。”
陈瑛看着眼前一位年轻的父亲,手忙脚乱地给儿子照相,她脑海中的记忆渐次打开。
陈瑛——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小朋友逛人民公园,是父母给孩子的莫大奖励,也在这里留下了一张张压在箱底的泛黄照片。
很多绵阳人,小时候都与这头‘金毛狮’,或旁边的十二生肖合过影,从黑白到彩色,从70后、80后再到90后,那是和家人在一起最快乐纯粹的回忆。”
刘师傅也感慨,这只狮子算是当年绵阳最早的“网红”了。合影的小孩有站在狮子身边的,也有骑在狮身上的,有些小女生害怕,不敢靠太近,“它也见证了我们从小孩到成年,又成为大叔的转变了。”
至于这只狮子在人民公园有多少年?陈瑛自己也记不清了,“记得用黑白相机拍照时起,它就在那里,至少有四十多年了。”
不过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彼时的公园里,不仅有狮像,喷泉旁还有十二生肖,投币就能发声,旁边有宇宙飞船……
在老绵阳人印象里,早期的人民公园还有围墙,收两毛钱的门票。在如今的广场位置,当时建有体育中心、篮球场、田径场,还有游泳池,一到夏天,这里就特别热闹。
打开公园的“昨日记忆”
绵阳人民公园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川西北第一公园。
据档案记载,公园于1931年建成,占地200余亩,是当时川西北片区兴建的首个大型公园。
那时公园里,有砖砌平台二层楼一座、昭烈图书馆一座、菌亭三座、栏杆木桥三道、月形藕池一弘,还有方池、荷花池等,并新建有一座高碑塔,取名“德政塔”。
而后,“川西北第一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同时将园内“德政塔”改为“绵阳解放纪念塔”。
当绵阳人日子越过越好,生活就有了更多精神文化追求。
陈瑛清楚记得,进入80年代,人民公园重新改造,挖湖、堆山、凿洞、建桥、植树、种花,还新修了大熊猫馆、儿童游乐场等等,来丰富市民到公园的各种游玩方式。作为公园儿童乐园的景点之一,“金毛狮”、孔雀、大象等雕塑就是在那个年代建成。
1983年,人民公园开始策划一年一度的灯展,讲述一年里的美好故事。
1999年3月,公园成为全国最早一批“拆墙透绿”,免收门票的开放式公园。还绿于民后,很多城市前来学习。
再后来,儿童乐园升级改造,大象滑梯、孔雀等雕塑被现代化的游乐设施替代,但“金毛狮”一直留存至今。
今日的公园 更触手可及
如今的绵阳人民公园,作为市中心的城市“绿肺”,早已成为融自然、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景观于一体,满足市民多元需求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而40多年里,那头修补不下10次的“金毛狮”,依旧威严挺立,陈瑛和同事每天都会转来看看它身上是否干净。尽管它早已不再是公园的热门打卡点,但丝毫不影响它继续讲述属于人民公园的时代变迁。
如今的绵阳,也从仅有打卡“金毛狮”像的一座公园,变为粗具规模的“百园之城”;从城市里的公园,变为公园里的城市。
截至2024年9月,绵阳各类公园已建成168个,市域主城区绿地总面积达7568.17公顷,绿化覆盖率42.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3平方米。这意味着,在这座城市无论家住何处,市民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抵达一处公园。
当曾经界限分明的城市公园,逐渐与城市景观、市民生活融为一体,四季的清风吹进楼宇窗口,绿色的馈赠爬上道路与墙沿,公园已被赋予了更多含义,也将继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涪江观察记者 兰建春 唐韬 文/图 部分照片由张承安、刘欣、唐沁园及受访公园提供)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