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62岁女儿讲述94岁父亲的“抠门”习惯——记账40余年 笔笔收支映射生活变迁
发稿时间:2024-10-10 10:16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工资50.8元,1-9月房租1.4元,漏瓢0.6元,黄瓜0.1元……当月超支26.47元。”这是江油94岁的刘自强老人记录的,1976年9月一家人的收支情况。 从1976年开始,刘自强老人开始坚持记账,每个月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全都记录在册。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不仅记录下一个家庭柴米油盐的日常开销,也见证了40多年来的时代发展与变迁。

刘航翻阅父亲的记账本


  “工资50.8元,1-9月房租1.4元,漏瓢0.6元,黄瓜0.1元……当月超支26.47元。”这是江油94岁的刘自强老人记录的,1976年9月一家人的收支情况。

  从1976年开始,刘自强老人开始坚持记账,每个月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全都记录在册。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不仅记录下一个家庭柴米油盐的日常开销,也见证了40多年来的时代发展与变迁。

  翻开老人的老账本,每月的收入、支出每一项都清清楚楚。“我爸爸是个特别细心的人,他去买根葱也要记账,一记就是几十年……”说起父亲,今年62岁的刘航脸上笑意流露,言语间更多的是对父亲一生节俭持家的敬重与钦佩。

  刘航回忆,自记事起,她的父亲在北川医药公司当会计,母亲没有工作,带着她和两个哥哥生活在当时的江油县城,一家五口的生计全依靠父亲的微薄收入。“小时候很穷,就算是过年,爸爸也从来没有给我发过一毛压岁钱。”说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往事,作为小女儿的刘航,对父亲的“抠门”颇有“微词”。

  改革开放后,刘航三兄妹相继工作、成家,加上刘自强老人所在单位效益越来越好,1987年1月,记账本上首次出现了结余记录:22.62元。当月记账本显示,除了工资、承包奖,算上差旅费、奖金等补助,当月收入341.55元。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个月不仅吃肉的次数增多了,家里还添置了新家具。”刘航记得很清楚,“沙发虽是用木头打的骨架、粗布绷的面子,但毕竟是三人座的沙发,当时摆在屋里还是很洋气!”

  记者在账本上看到,在上世纪90年代的账目里,相继出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大件电器开支。

  尽管一家人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顺,但刘自强老人记账的习惯却并没有变。刘航曾劝父亲、母亲,“现在不用像以前那样节约了,平时可以过得好一点。”然而,习惯节俭的父亲一直告诫她:“吃不穷穿不穷,没有计划才会穷。虽说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过日子也不能大手大脚。”

  刘自强老人的账本记录显示,1996年9月,退休工资497元,除去日常生活开销外,第一次有了“买电视报0.4元、集邮报1元”等文化生活类支出。

  “父亲很爱读书看报,只是因为年轻时拖着一家五口,他舍不得花钱买书报,直到退休后,他才愿意为自己花点钱。”聊起生活中的这些点滴小事,刘航感慨地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当自己成为母亲后,操持着一家大小各种家务,她也终于理解了父亲为什么要记账。

  翻阅着老账本,一笔较大的支出引起了刘航的注意:“2012年2月,发压岁钱400元。”刘航感慨:“其实爸爸并不‘抠门’,这一笔笔收入与支出,记下的都是他对家人满满的爱。”

  如今,刘自强老人一家的生活日新月异,他的“老账本”也添了新的记账人。刘航的丈夫王烈勋也养成了记账的好习惯,随着他一笔笔记录下自家生活的大支出,也记录下了一个小家庭的幸福生活。

  这不仅是一笔笔充满烟火气的家庭生活写真,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印记。

  从一个月超支26.47元,到首次结余22.62元,再到上百元、上千元的结余记录……在刘自强老人的账本里,既让人忆起过去的辛劳,也感恩当下的幸福,更憧憬未来的美好。(记者 李春梅/文 王勇/图)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