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9月26日至9月27日,2024年绵阳市初中地理学科优质课展评活动在绵阳市实验中学(绵阳七中)举行。此次活动由绵阳市实验中学李三月老师主持,共有绵阳市教科所教研员谌建民老师、各县市区地理教研员、参赛选手近200人参加。
9月26日上午8时,该校副校长龙太根致开幕词。他讲道,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灵魂,希望各位教师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提高绵阳初中地理教育水平。
随后,来自全市各校的参赛教师开始微格课展示。每位选手先对自己所抽取的课标进行深入解读,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个维度分析育人理念与要求,再结合课标对应的新教材一节相关的内容,阐述自己设计的课堂思路与流程,无生课堂展示时间15分钟。
微格课现场,选手们以饱满的热情、独到的教学设计和精湛的教学技艺,为观摩教师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教学盛宴,展示了良好的教师素质和教育教研能力。他们用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教学能力,诠释了“三新”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的有所为。
9月27日,微格课评分前5位选手按照抽签顺序进行有生授课,完整地将自己根据新课标设计的教学过程展示出来,每位选手展示时间为40分钟。
赵芳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地形图的判读》。课堂上,赵老师首先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入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随后,她引导学生们分组合作,通过观察和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学习如何识别不同的地形特征,如山顶、山谷、山脊等。为了加深理解,赵老师还设计了实践环节,让学生们动手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并通过对比和分析,进一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此外,她还设置了一些趣味性的挑战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陈堂会老师引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探索《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奇妙旅程。陈老师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波动,并理解了这些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她设计了一系列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们分组讨论,探究不同地区降水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并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引导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降水现象,节约用水。
李思雨老师巧妙地融入了川青铁路这一时事热点导入新课《地形图的判读》。李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川青铁路这一重大工程,强调其在穿越复杂地形中的挑战与意义,瞬间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她特别选取了川青铁路沿线几个关键地形的地形图片段,引导学生们分析地形的起伏、坡度、水系分布等特征,不仅巩固了地形图的判读技能,还体会到了地理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堂上,李尧老师别出心裁地引入了土豆生长的适宜温度这一生动例子,让复杂的气象知识变得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李老师结合土豆生长的适宜温度,详细讲解了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特点,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她通过图表、实例等方式,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气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学会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钟桢桢老师将绵阳米粉、李白故里以及中国科技城等文化符号巧妙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将话题引向了新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钟老师巧妙地结合了四川的实际情况,提到了等温线的概念,解释了如何通过等温线图来直观地了解气温的空间分布特点,让同学们对气温变化与分布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她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气温变化,了解其对周围世界的影响,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评委老师杜海对此次优质课展评活动进行点评。杜海充分肯定了选手们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师生互动等方面的亮点与特色:结合课程标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营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同时,杜海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指出,比赛虽已落幕,但对优质课堂教学的探索仍将继续,希望全体地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尝试,不断创新,让课堂教学臻于至善,更加高效。
本次优质课展评活动共评出一等奖7人。此次活动既为参赛老师搭建了一个挖掘潜能、展现风采、超越自我的平台,也为其他老师创设了观摩学习、博采众长、钻研探讨的互动机会。让我们把精益求精的追求落实到每一节课堂,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携手共进!
(李三月 罗昕宇 马建 黄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