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 > 旅游资讯
《四川新闻联播》关注绵阳梓潼!走进七曲山,探寻翠云廊
发稿时间:2024-10-08 10:09   来源: 涪江观察
  摘要:10月7日,《四川新闻联播》播出“探寻古蜀道”专栏行走金牛道(二),用大篇幅聚焦绵阳七曲山。



  10月7日,《四川新闻联播》播出“探寻古蜀道”专栏行走金牛道(二),用大篇幅聚焦绵阳七曲山。详细报道如下:

  “三百长程十万树”,描述的是古蜀道金牛道的重要路段——翠云廊。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考察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树林,古柏与古蜀道相伴而生,它们见证着岁月流转、城市发展。下面我们就跟随记者继续出发,一起探寻翠云廊。

  

涪观·大视野2.jpg

 

  从上一站白马关出发,沿着金牛道继续北上,我们来到了绵阳梓潼七曲山。以这里为起点,金牛道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翠云廊。

  七曲山风景区讲解部副部长 杨彦:北到昭化,南到阆中,西至梓潼,形成一个三条古柏林立的绿色长廊,呈一个人字形的分布,全长约151公里。我们梓潼,就是整段翠云廊的起点。

  杨彦介绍,历代以来,为了保护金牛道,官方和民间都有意识地植树造林,以防水土流失,也为行人马匹提供阴凉,千百年后,翠云廊上仍然保存着20973株古树,为今天的人们展现千百年前的无限风光。

  

涪观·大视野3.jpg

 

  记者 佘倩:我现在这样看过去,已经觉得很震撼了,就是满眼青翠。

  杨彦:对,这些柏树是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清,姿态万千。

  在清康熙初年,当时的剑州知州乔钵也感叹于这姿态万千的古柏,他有感而发作诗《翠云廊》,绿色长廊由此得名。“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这条林荫大道历经七次左右的大规模种植,在梓潼段,说到植树,就不得不提到栽树人潘浡。

  

涪观·大视野4.jpg

 

  杨彦:你看,乾隆五十年,那边是名字《七曲山栽柏碑记》。1775年的时候,潘浡就带着祖孙三代,在这里进行长达十余年的植树,前后就共栽了2万4千株,加上原有的1万6千株,合计4万株,潘浡也是清代在翠云廊西段组织栽树最多的人。

  植树期间,潘浡在七曲山建造三间住房,起名为“四万株松之斋”。如今,在原址基础上修缮了三间房屋,薪火相传。

  

涪观·大视野5.jpg

 

  杨彦:现在,这个地方也是作为景区工作人员的办公点。景区像我这样的讲解员一共有15名,近一年来,通过线上的视频栏目,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这里,将咱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参天古柏,路见翠云。如果没有这“十万株树”的守护,翠云廊或许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金牛道上,也会少了一份自然的宁静、历史的厚重和游客、居民的欢喜。从前人手中接力,今天的人们正在守护着这本活着的“史书”,让一抹翠绿,历久弥新。

  杨彦:把这个地方的古蜀道、古柏文化传递给每一位游客,让它生生不息。

  (梓潼融媒 涪江观察记者 王何力 刘晓东)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