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是强市之本,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一年来,我市全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拼经济搞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提质。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坚持产业强市,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展开热议,为推动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和成渝经济副中心、金融副中心建设出谋划策。
焦点话题
我市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筑牢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持续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提档升级做大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巩固扩大领先优势。
精彩回放
工业转型实效显著——
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8%左右。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预计增长14.5%左右。“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深入实施,11个工业园区集聚规上工业企业989家、集聚度超71%。
服务业贡献突出——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三个季度居全省第1位、全年预计增长9%以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52%。新增服务业规上(限上)企业(单位)813家,增长88.2%。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
耕地面积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增加4.6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7.9万亩,预计粮食总产量47.2亿斤。出栏生猪380余万头,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投资促进效应明显——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8%以上。404个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埃克森新能源、炘皓新能源、巨星永磁等重大项目实现投产。
数字经济势头强劲——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两位数增长。绵阳位列2023数字百强市第46位,较上年上升9位。城市智脑一期工程建成投用,“5G+政务外网”试点成果全省推广。
代表委员热议
产业稳则经济稳,产业兴则经济兴。围绕我市工业、服务业、农业、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新机遇、新优势,代表、委员们立足自身岗位,放眼行业发展,聚焦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建言献策、谋划未来。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引擎、主战场、主载体,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是推动我市新型工业化、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的重要举措。对此,唐子淇代表建议,集聚资源要素支持特色园区更“特”更“专”,坚持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导向,注重绿色化、数字化“双向奔赴”。同时,精准出台政策支持重点企业更“大”更“优”,抓龙头、强品牌、铸链条,市县联动出台专项政策不断培育和壮大“镇园之宝”,激励中小企业梯次晋级,成就一批优质集群。此外,精准项目引进支持优势产业更“大”更“强”,不断吸引上下游链条上的项目落地抱团,助力工业园区加速产生聚集、叠加、耦合效应。
持续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要素保障也是重要一环。作为电力行业的代表,柏松代表认为,必须坚持“干字当头”,全力争取特高压落点绵阳,加快推进富乐扩建、盐亭输变电等工程,持续做好电网提档升级,以一流的供电质量、一流的服务效率,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贡献新的更大的“国网力量”。
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刘绍英委员认为,近年来,绵阳深入实施“三品”工程,建成了一批有主导产业优势、设施装备完善、生产方式绿色、拥有一定科技水平支撑、与农户建有利益联接且产业整合的现代农业园区。在此基础上,建议政府持续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环节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发展补助标准;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冷链、精深加工企业,特别是果蔬加工企业;鼓励引进现代农业科技及设施装备、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园区智慧农业和现代化水平。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对此,吴蕾委员建议,优化消费场景,提升消费品质,瞄准新消费群体特别是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统筹考虑文旅产业的业态布局、引流方式、变现模式等,围绕剧本娱乐、电竞数娱、趣味体育等产业“风口”领域,谋划实施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娱乐消费项目,大力发展区域首店、新品首发、品牌首秀、行业首牌等“四首经济”,借助年轻人自带流量、乐于分享、善于使用各类社交平台等特点,推动形成线下场景、线上流量、促进消费的良性循环。
对于如何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两会现场也传出了一些好声音。范宗荣委员认为,着力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也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题中之义,建议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在传统消费、新型消费、数字消费等领域的融合运用,实现商圈运营信息化、数字智能化、服务平台化的发展新格局。
(涪江观察记者 谢艳/文 视觉绵阳资料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