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开歧(三台)
我曾两次应邀参加东北大学校庆,同东北大学师生交谈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抗战时期流亡的东北大学,如果没有三台的接纳,东北大学就没了。”
东北大学校友徐放说:“什么都可以忘,抗战时三台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不能忘,东北大学能保存下来多么不容易啊。”
我在三台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东北大学内迁三台,为三台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三台人,我觉得先辈们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最长脸的事,就是在国难当头,接纳了流亡的东北大学。
坐落于沈阳的东北大学,自1923年建校至今100年了,最难忘怀的,却是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四川三台,他们度过了8年艰难而辉煌的岁月。
东北大学创办于1923年,是东北第一所大学。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东北三省,东北大学向祖国内地流亡,北平、开封、西安,一路辗转,暂作休整,修复创伤,怎奈抗战事态紧急。特别是1937年春天之后,日寇兵临潼关,西安告急,有着少帅张学良背景的东北大学成了“孤儿”,何去何从,无人可问。
此时,有人主张停办解散,有人主张迁往边陲青海……时任东北大学代理校长臧启芳深知,东北大学流放青海的命运,可能已成定局,可他又不愿见东北大学就此断送,于是悄悄派法学院院长李光忠揣着公函前往四川,探寻东北大学的生存之路。
李光忠的四川之行不顺利,接二连三遭到婉拒。就在几乎无功而返时,他猛地想起四川还有个三台县,就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到了三台。
三台,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因战乱和饥荒,日子也不好过,就在当年,还是“春旱连夏旱,灾民达30万人”,不少种田的农民选择外出逃荒。
时任三台县长的郑献徵反复阅读着公函。他知道这一张纸的分量有多重。他是读过大学的,知道大学的价值,特别是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东北大学。要拒绝,一句话就可以打发走的。可是,一所名牌大学就这样消亡,又于心何忍。他更知道,重情重义的三台人,虽然面临大灾大难,但分得清是非黑白,懂得起知识是民族的希望,80多万人的大家庭,是否可以添几百张嘴巴?莽莽黄土地,还摆不下几百张课桌吗?
李光忠得到肯定答复,立即电告臧启芳。
1938年3月,春雨濛濛的傍晚,500余名东北大学师生,告别古都长安,挤上了开往宝鸡的一列火车。从宝鸡下车,攀藤附葛翻越秦岭,身临其境地,饱尝了诗仙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滋味。再绕汉中,经蜀栈南端川北门户之剑阁,辗转到达三台。
1938年4月23日,500余名东大师生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地进入街道整洁的三台县城,只见全市商家店铺悬旗志贺:“欢迎东北大学迁三台!”
3000人的欢迎大会,盛况空前。三台各界人士欢迎东北大学师生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到三台,播撒文化种子,为古城带来勃勃生机,这是三台之幸!三台虽然贫穷,但三台人民会把你们当成自己的亲人,请你们把三台当成自己的家!
臧启芳校长答谢道,东北大学既是东北人民的大学,也是三台人民的大学!
臧启芳当场指挥东北大学师生齐声歌唱《五月的鲜花》,紧接着3000人齐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去!”
一个小小的县城,转瞬间,一所大学“从天而降”。
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借得旧试院及杜甫草堂一部分和潼属联立中学一角,开始复课。师生们面对此情此景,脑海里涌现出诗圣杜甫愤世爱国、颠沛流离的历史画面,与今天因抗战流亡读书的现实情景交融,真是历史的巧合。
当时三台,既无电灯,又无自来水。
没有电灯,则以桐油灯为照明工具。用土碗或专制的土陶灯盏盛上桐油,将棉线搓成的灯芯子浸入油中,即可点燃并获得一线光明。可是,桐油灯燃烧时烟子特多,又浓又黑,凡挑灯夜读者,鼻孔及脸均被熏黑,极像戏里的黑面包公。
所有学生,不分年级高低、贫富贵贱,一律住在校内,共度艰难岁月。
东北大学于1938年3月内迁三台复课,1946年暑期迁回沈阳,在三台整整经历了8个冬夏春秋。
这8年,正是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的八年,三台人民从东北大学的内迁,看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血腥罪行。三台人民更从东北大学师生的流亡生活,知道了有国才有家。三台人民同东北大学师生一起,用满腔热情共同书写了抗战文化的华彩篇章。
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相继来到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让三台这座后方小城群英荟萃。
被誉为“清史研究第一人”的萧一山、“国学大师”蒙文通、以写《李自成》而闻名中外的姚雪垠、“中国现代政治家”萧公权、“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金毓黻、还有深受学生敬仰的一对伉俪董每戡与冯沅君、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李季伟……他们的到来,极大地增加了这座四川小城的文化含金量。
东北大学内迁三台,全校师生心里装着家国情怀,不仅通过几十种壁报、期刊进行爱国主义宣传,还有不少热爱戏剧的志士仁人组成各式戏剧团体,把我国一批优秀剧目奉献给了三台人民。如1944年成立的实验剧团,先后演出了《北京人》《日出》《家》《祖国在召唤》《雾重庆》等,极大地唤起了广大民众支援抗战的爱国主义觉悟。同时,为三台培养了一批戏剧人才。
影响较大的是,1943年和1944年在三台举办的两次全国性木刻版画展,先后展出了著名版画家李桦的《召唤》、刃锋的《嘉陵江上》、王琦的《战斗的原野》、野夫的《从敌战区抢回来的特产》、陈烟桥的《鲁迅与高尔基》、谢梓文的《青纱帐里》《我们在太行山上》……两次共展出140余幅作品,三台人大饱眼福。
东北大学师生,在三台期间,一批知名教授主动到三台县的中学兼课,并协助地方办学。还组织并输送有志青年到抗日前线对敌作战和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
三台人民一致公认,东北大学是一所非凡的学校,在流亡中克服重重困难和各种压力,努力实践“知行合一”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东北大学内迁三台,让这座偏远的后方小城,成为了抗日救国的前沿阵地。
当抗战进入最关键时刻,为适应战事,必须补充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兵源,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倡议,于1944年7月,三台县200多名由大、中学生组成的青年远征军,登上了从新津飞往印度兰伽集训基地的飞机。这批远征军中,就有东北大学的学生。
在这场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为了延续民族的血脉,三台人民接纳了流亡的东北大学。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三台人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凝聚成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为后辈儿孙留下了世代相传的历史记忆,树起了一座爱国主义的传世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