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瑶(绵阳)
盛夏的骄阳照射在窗台上,树木斑驳的影子折射在角落里。教室里,风扇缓缓的转动着,专属于夏季的躁热在微风中慢慢消散。
“孩子啊,你在想什么呢?”面对这句温柔的询问,她捏着不及格的卷子,低着头,用沉默回答着面前这位两鬓已有白发的中年老师。窗外此起彼伏的追赶,嬉笑声,更突显了她长长的沉默。
“孩子,你愿意和我谈谈吗?”回应他的,是更长的沉默。
“孩子,如果你不想说,也没关系的。但是啊,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烦心的事情,你要学会倾诉,在倾诉中宣泄自己的情绪,梳理自己的想法,寻找解决的方法。你还可以和同学朋友交流,一定要说出来。学习成绩下降没关系的,落下的功课不要着急,我们再补回来就行了。从今天开始,中午你吃完饭就来办公室,我给你单独补习,好吗?”
她还是没有回答,倔强地扭着头,手掌上的汗几乎要将卷子融化了。
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已经数不清是多少天了,她跟随着中年老师在蒸笼一样的办公室里,不断地学习着,慢慢地开始回应中年老师的关怀了。
再出月考成绩的那天,天气闷热,稠乎乎的空气都好像凝住了。中午时分,她再次站在了那狭窄的办公室里。中年老师带着笑容,递给了她一张试卷。她在身上擦了擦粘汗的手,接了过来。她张了张嘴,半晌后,嚎啕大哭起来。她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是哭难以言说的家庭争吵,或许是在感激中年老师日复一日地耐心教导,也或许是看到了努力学习的回报……
后来,她长大了,也站上了那三尺讲台。她班上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不善于表达,敏感而又怯弱。而他们的爷爷婆婆也无法和她进行深度地沟通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是繁杂而又困难的。面对于孩子们上课走神,反复讲述的知识点也无法掌握,作业拖沓不完成,她感到无助,于是找学生谈话。但她不知道为什么,学生什么都不愿意说。她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怀疑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怀疑自己的课堂语言不够贴近学生的认知理解……
突然,她想到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的:“果然,在那明媚的阳光中传来了那一声枪响。那枪声沉闷之极。”
在一个深夜,她给中年老师打了电话。中年老师已年过半百,快退休了。他没有责怪女孩深夜来电的鲁莽,他像多年前一样,亲切而温婉地询问了女孩:“孩子啊,你在想什么呢?”
女孩诉说了自己在工作上的迷茫,教学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中年老师还是像多年前一样耐心地宽慰了她,也给她提出了很多意见。她好像开始懂了,又坚定了信念,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学中。
她沉下心来和学生沟通,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生活;用知识架构去梳理各单元的知识点,不断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语言,用教具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后的一个夏日,在她中午给学生单独辅导的时候,她收到了中年老师发来的信息。
“孩子,十多年前,你没主动给我说的想法,十多年后我听到了。我很开心。孩子啊,急于求成在教育上是行不通的。不管是教育还是教学,你都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和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终究有一天,学生会信任你,也会爱上学习。加油,坚持去做吧,他们终究会开花,就像你一样。”
人总是在跌跌撞撞中长大的,当年的她没读懂史铁生所说的“穿越时空的子弹”,也不懂中年老师欲言又止的叹息。
现在她的学生也不懂。
但当26岁的她被13岁的自己隔着时空“开枪”,精准命中的那一刻起,她教育的就不只是她的学生,也是那时候的自己。她的思绪也随风起舞,回到了那年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