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楼装配车间,两条智能化生产线同时运行,10名工人紧盯手里的“活儿”:经过下载、剪脚、焊接、检查、生产配对、组装几道主要工序,一个光模块就成型了。
1楼测试车间,3条生产线同时运行,对成品进行测试:常温调试、8小时的老化状态、清洗、高温、清洗、低温、清洗、常温、清洗,最后再做信息检查。一道道测试工序下来,至少要花一天时间。
从2楼到1楼,从装配到测试,一个光模块就此“诞生”。
近日,记者走进涪城区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内的四川华拓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感受最深的是人与设备的完美“配合”、双向奔赴。
正在进行生产配对的工作人员龙碧旭介绍:“得益于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生产软件SFP,我只需要盯住屏幕的结果测试区域,是绿色就直接通过,进入下一道工序,是红色就返回重新维修、装配。”随着龙碧旭手指的方向,屏幕上,产品型号、焊接人员、模块进入、模块拔出状态等一目了然……
“我们日均产量在5000个左右,产品优良率保持在99.7%以上。”该公司副总经理董轲说,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在2012年建成时,就进行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整体规划——打造10万级净化厂房。
如今,所有工作人员进入1楼、2楼车间时,必须穿上防静电服,佩戴防静电鞋帽,并进行去静电处理,防止一旦出现静电超标,可能存在损伤产品的风险。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线带来的生产高效率、产品优良率,为产品跻身行业前列抢得了先机。
作为位列行业前茅的光模块制造商,也是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光通信的头部企业,华拓光通信目前已成为业内为数不多的拥有155M-400G全系光收发模块产品、AOC高速互连产品研发和批量制造能力的供应商,能面向全球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光纤通讯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据通信、SDH、FTTX、数据中心、物联网、云计算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
长期以来,公司致力于光模块的研发生产。近两年,面对AI、大数据对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公司加大了400G、800G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布局,同时从前端光芯片入手,延伸布局高端光器件、光芯片的COB、BOX封装线。
前瞻布局、落地有声。2022年9月份,华拓光通信在江油投资建设的华岭光子智能制造基地正式投产,这也是该公司发展道路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里程碑,使得公司具备了从TO封装、器件到光模块生产的全产业链能力,实现从光芯片封装到光模块制造全产业链覆盖,并开始布局消费类电子与激光雷达产业,极大增强技术实力和产品竞争力。
如今,公司产品远销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率达到总销售额的70%左右。“有了全产业链覆盖,未来才有更多可能性。”董轲表示,华拓光通信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光器件、光模块供应商。为此,公司立足于专业的光模块领域,扩展业务至上游光器件、光芯片产业链,突破芯片瓶颈,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以产品经营为基础,以资本运营为扩张手段,实施差异化、国际化、自我发展和收购兼并相结合的竞争策略。
“我们坚持多条腿走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聚力打造研发平台和智能制造平台,持续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计划未来5年产值达10亿元,后期建成特发信息华拓信息港产值将达50亿元。”谈及未来,董轲胸有成竹、信心满满。
(绵报融媒记者 谢艳/文 任明勇 图/视频)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