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恕(绵阳)
近日,想起平武的煽铁沟古镇。
当年,被誉为“第二都江堰”的武都水库下闸蓄水,两岸断崖壁立,奇峰陡峭,峰壁对峙,雄伟险峻,水面浩瀚如海,波光粼粼,风景秀美,景色怡人,造就了涪江六峡。而起点处的平武煽铁古镇,则淹没在水面之下。
煽铁古镇,平武人称煽铁沟,是平武的重要场镇。当年官府为了解决传递紧急公文和信息,在县境内设驿传6处,铺递28处,煽铁沟与清漪江流域的要道牛角垭山路衔接,成为重要关隘。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外地人口纷至沓来,平江路上来往人口骤增,行人络绎不绝,煽铁沟以至成东路官道上的最为繁荣的商阜和物资集散地,人口日渐稠密,逐渐从铺递发展为东路官道上的重要场镇,繁荣近800年。
煽铁沟一直是平武区一级基层政府所在地,在1958年平江公路通车前,平武至江油的老路,行人均要从煽铁经过,古道虽然经过多次整修,也仅仅是人行驿道的规模。尽管如此,这条路从古至今仍是保持着甘肃与四川联系的大动脉,商贸驮运,茶马易市,肩挑背负,滑竿轿夫,行人旅客,住来不绝,煽铁古镇也长期保持繁荣。
上世纪50年代我在江油读书,曾随兄长多次由武都徒步来往平江老路,到过煽铁沟古镇,当时煽铁沟街道长约两华里,青瓦民房错落有致于古石桥两头,有寺庙两处,其中一处后改为学校,寺庙香火旺盛,时有香客出入,路边小吃店密集。街道较为整洁,有小饭馆、小茶馆七八家,酒杂百货店铺数家,“鸡鸣早看天”的旅店、骡马店栈房两三处,场头场尾都有年代古老的松树、皂桷树,树身伟岸,盘根错节,遮天蔽日,形如伞盖。场头供销社后院内,有一古戏台,台口雕花撑弓、中间额枋戏装人物雕饰、戏台梁枋传统彩画依稀可见,前沿雕花华板,边壁上有壁画,颇为精细,可惜的是大多残损。
石拱桥是煽铁沟古街的标志性建筑,这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桥,桥面两丈有余,跨度七八丈,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桥面为拱形,设石梯步,南面梯7步,北面梯8步,有“七上八下”的讲究。桥面东西两边安置有石栏板,每边的石栏板用12根石柱镶成,石板上刻有龙、凤、鸽、花草等浮雕图案,雕工极为精细。桥拱顶部安置了一条用整块石料雕琢而成的造型生动的石龙,龙头朝北,面对涪江,龙尾朝南,作昂首翘尾状,龙身隐藏在拱石之中。龙头活灵活现,龙嘴微张,口中有一圆形石珠。最让人惊叹的是桥拱不用榫卯衔接,无灰浆粘接勾缝,全靠石构件本身重量相互垒砌、叠压承托。如此巧夺天工,民间传说:石匠“掌墨师”曾得鲁班托梦指点……
当年,桥头立有一“修桥碑记”,字迹模糊,依稀记得此桥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修建,是当地乡绅、寺庙香客会众集资、官府赞助修建云云……后来石碑已损毁。当年森林茂密,流水丰盛,桥下水深盈丈,桥拱倒映水中,形如满月,加上山光水色,煽铁古镇掩映其中,成为平江路上一景。
这座桥造型精巧、牢固美观,在工程技术等方面,充分展示了古代卓越的建筑艺术水平,1980年该桥被平武县列为文物保护建筑。再后来,由于要修建武引水库,经过多方勘查、选址,最终将石拱桥搬迁到响岩新场镇。但人们对煽铁古镇一直有深厚的感情,来往于平江路上的平武人,每当车行至煽铁沟旧址,看到浩瀚的水面,眼前总要幻化出当年场口硕大的皂桷树和掩映水中形如满月的石拱桥,因为这里承载着平武人的乡愁……